
- 收藏
- 加入书签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形势政策课的路径探索
摘要:高校形势政策课作为学习和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载体,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讲好中国故事,牟定融入向度;坚持以人为本,增进融入深度;统筹点面结合,拓宽融入广度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形势政策课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形势政策课;路径探索
学习和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1](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切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环节,同时开展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创新性、阐释性研究。如何及时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如何正确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学习、深入理解、自觉传播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形势政策课的意义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课程。[2]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发展规划、大政方针,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形势政策课程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深邃、内蕴丰富,深刻总结了党在百年奋斗过程中的经验成就。将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政策课培育全过程,不仅是用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的实际需要,也是在回应高校更新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指导学生将视野由课堂发散到生活,由校园扩散到社会,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政策课,既是顺势之策,更是创新之举,切实提升了高校立德树人实效,牢固了铸魂育人根基,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二)共产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切实保障
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关键在于对当代青年的理论武装和思想锻造。因此,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所在。从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的站位出发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政策课,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永续发展。
(三)形势政策课程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形势与政策”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向青年一代普及的重要实施载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政策课也是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师要求高,讲好不容易。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教学本领、勤恳的教学态度、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及时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深化理论武装,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政策课的路径探索
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党指导思想的深度凝练,既是“政策”制定发展的指挥棒和引导旗,也是帮助人们认识“形势”、看透“形势”、掌控“形势”的重要法宝。[3]
(一)讲好中国故事,牟定融入向度
一是讲好国家民族接续发展的历史传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立足于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近现代独立史和百年党史,深刻凝练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从而把握国家发展大方向,探析社会发展总脉络,概述历史逻辑新进程,引导学生精准把握中国和世界大势,准确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感受历史,见证历史,汲取经验营养。二是讲好天下为公精忠报国的英雄史诗。深入挖掘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先锋力量,深入挖掘他们的思想品格和精神特质,用他们真实的故事向学生诠释坚定不移的信仰,展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传承矢志不渝的精神,鞭策青年学子踔厉分发、勇毅前行。三是讲好各具所长的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就是要引导学生既能够坚持文化自信,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坚持胸怀天下,系统洞察不同文化文明间的特点特质,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规律,进而使学生能够立足国情,以坚定的立场和全面的视野投身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具体实践当中去。
(二)坚持以人为本,增进融入深度
一是坚持综合学生成长全方位全过程。形势政策课应当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基底进行学习专题设置,开展专题式教学,并结合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对相关文件能够“乐读、精读、深读”,进而在学生探究、深化和拓展知识的过程中,开展研讨式教学,以实际案例分析为方法,挖掘其背后的价值意义,引导学生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固本正源。二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研学,舞台展示,话题互动、视频展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课堂气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思考和消化。三是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服务学习、实习实训、科学实验、研究设计等实践活动,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联合;坚持历史人物和现实榜样力量双向结合,通过优秀校友、同辈朋辈经验分享活动,使学生沉浸式体会国家及社会环境在党领导号召下的日新月异和今非昔比。
(三)统筹点面结合,拓宽融入广度
一是要找准教学切入点。教学融入应在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概括、新表述、新论断、新观点基础上,以“五史”为脉络,以重要人物思想、重大纪念活动、重大国家工程、传统和当代节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为依托,抓住关键切入点,着力向学生解释好、阐释透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义。二是巧设教学逻辑线。在教学方案拟定过程中,一方面应当以时间为线,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也应当以数字为线,用例如“11233556”,即一个中心任务、第一要务、“两步走”战略安排、两个“行”、三个“务必”“三件大事”“五项重大原则”“五个必由之路”、六个“必须坚持”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强化学生记忆,深化学生理解。三是扩大教学覆盖面。在形势政策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五史”并行、“五史”兼顾,既需要贯穿百年党史的红色主线,也要涉及新中国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历史支线,既要彰显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又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面临的共同问题;既要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要专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2-10-31.
[2] 杨丽霞.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的困境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
[3] 张丽琴,胡菁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差异化建设研究:类型及逻辑[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
基金项目:青岛科技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政策课的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贾明明(1983-),山东烟台人,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