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思考
摘 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潜在风险以及应对措施,通过分析思政课“大平台”的建设、思政课学习资源的供给以及教与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展示了这一新兴技术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巨大潜力。本文将从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效思政课的角度,探讨其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及其带来的优势,并提出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高校思政课、教学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一)进一步推进思政课“大平台”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根据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应积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与资源,打造“大课堂”和构筑“大平台”“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AIGC作为一种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加强“大平台”的构建,进一步拓宽思政课的教学范畴,推动教学空间的无处不在,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拓展。课堂上,简单的文件宣读缺乏生动性,显得枯燥乏味。AIGC能够结合专题内容,辅助开展课堂实践活动,通过生成文本、音视频等形式的有趣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观点。
(二)提供丰富的思政课学习资源
在高等教育中,思政课程是教师们展示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平台。然而,无论采用哪种教学策略,都不可或缺地需要教材之外的辅助资料和资源。利用AIGC的对话功能,师生可以便捷地获取学术文献、经典案例以及当前社会热点,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首先,教师可以指示AIGC提供特定主题或领域的学术文献。接着,教师可借助AIGC分享经典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最后,AIGC还能分享与课程相关的社会热点,为教学注入现实元素,增添课程活力。思政课的宗旨在于引领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的探讨与解决,而AIGC恰好搭建了这样的桥梁。通过与AIGC的互动,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最新的社会热点资讯,包括新闻报道、评论文章以及政策文件等。
(三)推动教与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AIGC技术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以往,学生们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较少有机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教师也倾向于采用直接纠错并继续前进的“单向”教学方法。借助AIGC的力量,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互动和参与性更强:学生现在能够自由提问、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分享个人想法,这使得他们成为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者,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驱动能力。研究显示,利用AIGC提供的思维链功能,教师可以更好地探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促进深层次的学习体验,不仅促进了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加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此外,AIGC还为增强同学间以及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开辟了新途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会相对较少。但是,在AIGC的支持下,学生们能够更容易地交换意见,产生思想上的碰撞。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潜在风险
(一)弱化教育者主导地位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能够依据每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这种基于深刻理解和同情心的教学方式,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难以完全复制的。教师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情感共鸣以及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紧密人际关系,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这些因素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遇到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比之下,尽管机器可以通过算法模拟某些形式的互动,但它们很难达到像真人那样细腻入微地感知和回应个体情绪变化的程度。
(二)加剧大学生数据安全隐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数据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利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对于思想活跃且乐于尝试新技术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很可能是AIGC服务的积极使用者。如果将AIGC引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那么学生们的个人信息有可能会在系统预训练的过程中被收集,并成为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基础资料之一。此外,在使用AIGC的过程中,学生们留下的每一次查询、输入的信息以及与系统的互动记录,包括但不限于他们的学习进度、考试成绩等,甚至基于这些信息推断出的政治倾向和个人观点,都可能被系统所记录。这种情况引发了对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泄露风险的关注。
(三)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AIGC系统通常基于大量的数据集进行训练,这些数据集往往反映了它们来源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如果一个AIGC模型主要基于西方的数据和价值体系构建,那么它生成的内容可能会带有某些偏见或倾向性,这可能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不完全一致,甚至可能存在潜在的意识形态渗透风险。AIGC输出的内容可能包含与当地文化、历史背景不相符合的信息。训练数据中的偏差可能导致生成内容中出现性别、种族或其他方面的歧视。如果模型没有经过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特定需求,其输出可能会反映出原生地的意识形态立场。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优化路径
(一)实施智能素养提升工程,重塑思政课教师的“人生导师”角色。
教育的核心在于灵魂的交流和人格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虽然在许多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但它始终是一种工具,旨在辅助和支持教学活动,而不是替代教师的角色。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
AIGC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在涉及深层次的人文关怀、道德判断以及复杂情感交流的情境下,AIGC难以完全替代人类教师的作用。尤其是在思政课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来进行深入讨论,这超出了目前AI技术的能力范围。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建立信任关系,这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将AIGC等现代技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二)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筑牢主流价值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的意识形态对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学生至关重要。政府应当加强对AIGC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确保这些工具输出的内容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相一致。教师应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教学大纲和要求。教师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坚持辩证思维,合理使用AIGC
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灵魂的交流。即使AIGC技术再怎么发达,它仍旧只是辅助我们提升工作效率的一种“工具”。AIGC技术并非无懈可击,它是作为外部资源来支持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教师应将AIGC作为教学辅助,而非完全依赖于此。教师可以借助AIGC这类技术作为辅助工具,避免其完全取代教师的角色,确保教学过程中的人性化和情感共鸣得以保留。学生也应重视自我智慧的培育。教育不应仅仅依赖于技术,而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与人工智能的根本区别,释放学生的想象力是教育伦理的关键。教师可以运用AIGC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方法和内容,而学生则应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潘建红,祝玲玲.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风险生成及规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40(03):94-100.DOI:10.15938/j.cnki.iper.2024.03.014.
[2]余绪鹏,刘念.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隐忧与优化进路[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4,44(02):52-60.
[3]胡桥.ChatGPT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机遇与挑战[N].山西科技报,2023-07-17(B03).DOI:10.28712/n.cnki.nshxk.2023.000796.
[4]王健崭.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成、风险及对策[J].江苏高教,2023,(09):114-120.DOI:10.13236/j.cnki.jshe.2023.09.015.
张梦佳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大学 475000 2002年1月 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