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路径

周丹婷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55期
赤岸镇赤岸小学 浙江省义乌市 322000

摘要:文章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路径分析。文章首先审视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并基于道德教育理论与法治教育理论,提出了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强化实践教学等三方面的有效路径。通过案例分析,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实际行动能力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研究指出,这些策略有助于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实现知行合一,为其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对推动小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社会责任感;教学策略;实践教学

引言

在当今社会,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塑造学生价值观和法治意识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文章旨在通过对现有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深入分析,探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径,以期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整体表现

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一方面,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能够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意识,如尊重师长、关爱同学、遵守规则等;另一方面,仍有不少学生在面对社会责任时,表现出漠视、逃避的态度,这主要体现在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低、对集体利益的忽视等方面[1]。究其原因,既与家庭、学校教育的不足有关,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无关系。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其复杂性在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2]。一是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道德与法治问题时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与自我反思。二是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使得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三是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往往只注重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成长与变化,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升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基础

(一)道德教育理论

在探讨提升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基础时,道德教育理论居于核心。该理论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来孕育社会责任感,涉及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价值澄清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3]。科尔伯格理论指出,教育者应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通过情境教学激发责任感。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教育应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形成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社会负责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则侧重于观察学习在道德行为养成中的作用,主张通过模仿和榜样影响学生,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感。这些理论的融合,为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法治教育理论

法治教育理论为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强调培养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哈特规则理论认为法律是社会秩序基础,法治教育助学生遵守法律,承担社会责任。德沃金权利论提出法治教育应平衡个体权利与责任,引导学生理解权利义务统一。批判法学派强调法治教育应培养批判思维,深化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与实践。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为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内容亟需创新,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关爱环境”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入社区垃圾分类的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切身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种案例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使得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通过设计“我是小小志愿者”等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体验责任担当,从而激发其内在的社会责任感。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性

在探索提升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路径时,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互动性显得尤为关键[4]。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转而采用案例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遵守交通规则”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交通游戏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规则,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引入“头脑风暴”等思维激发技巧,教师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从而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对社会责任的理解。

(三)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行动能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行动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5]。例如,在“关爱他人”的教学单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冬日温暖行动”,为社区老人送去亲手制作的保暖物品。这一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关爱理念付诸行动,而且在实际行动中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同理心。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学生得以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体验责任担当,学会在具体行动中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深度融合。此类案例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更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社会责任感的种子,为其未来的社会角色扮演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

文章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路径进行探讨,提出了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强化实践教学等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内化社会责任感,为其成为具有责任担当的公民奠定基础。未来,教育工作者应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以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雪芹.旨向"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索[J].环球慈善, 2022(5):0295-0297.

[2] 王传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 2023(12):84-86.

[3] 刘杨.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的路径[J].天津教育, 2024(8):40-42.

[4] 肖淑丽.多维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 2024(5):355-357.

[5] 李图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读友, 2024(5):137-13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