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政课有机融合的策略研究

——以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例

王金珏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55期
广东省湛江市第四中学 524000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劳动观念的关键时期,劳动教育的意义更加显著。思政课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平台,但当下高中思政教育实践中,存在劳动教育与思政学科分离的情况,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此,文章针对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政课有机融合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以期为高中思政和劳动教育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中思政课;有机融合

引言

劳动教育是指中华民族传承发展中确立的一种的处事原则、劳动习俗、生活方式的总和,不仅彰显道德力量,且关系到个人生活与生存技能。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范围由家庭拓展至学校、社会,将其与高中思政课有效融合,能够充分发挥思政学科价值,提升劳动教育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高中思政教师作为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者,其专业素养与教学实效性关系密切。高中学校、教师需要意识到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政课融合的意义和必要性,主动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推动两种教育的有机结合。第一,高中学校需积极组织思政教师培训,召开集体学习、研讨活动,促使思政教师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形式中,明晰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需求,掌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融合人的实践方法,切实提升思政教室的教育教学能力。第二,高中学校需要通过健全、完善相关政策,为思政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化发展机会和平台。例如,支持其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为思政教师课题申报研究工作提供辅助,探寻更加多样的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融合方式。同时,在思政教师评价方面,也需将劳动教育融合成果评定融入其中,并针对性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使其自我完善、自我进步。

二、丰富教学模式,提升创造性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观念逐渐走向成熟,对劳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与传统的知识讲述式教学相比,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劳动思想交流讨论等创造性教学活动,高中思政教师应当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将学生对劳动的已有认知与创造性活动连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第二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部分时,该部分内容围绕中国梦的本质特点和如何实现中国梦的问题展开,教师可以抓住实现中国梦与与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之间的关系,通过情境设置、议题讨论等方式融合劳动教育。三个议题:(1)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2)中国梦的本质和要求是什么?(3)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探究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做出怎样的抉择?通过层层相接的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而借助劳动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三个概念串联,明确中国梦的实现基础在于劳动人民,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探索实践融合,深化学生认知

实践教学立足于实践操作,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操作中深入、全面理解理论知识,强化劳动技能,也能够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适应于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政课的融合需求。针对新时代思政课的“理论+实践”教学要求,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实践融合课程,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第一,高中思政教师需要从身边的劳动教育资源入手,延伸设置实践融合课程。例如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部分时,教学开始前,将学生随机分为三组,设置课前任务,引导各组学生分别于课前收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实例,促使学生主动积累实践资源。实际教学中,针对议题(1),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视频,设置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说出自己掌握的近代历史知识,使学生意识到正因为中华民族创造过辉煌,也历经过苦难,才懂得复兴的意义,使学生对中国梦形成政治认同。针对议题(2),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实践资源,随机选取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意识到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并总结中国已取得的成就,强化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自信心。同时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引导其主动思考如何实现中国梦,引出劳动与梦想的联系。第二,教师需要放眼校外,引入家庭、社会力量,开展更加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如与学生家长、周边社区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劳动实践机会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优化评估机制,确保教育效果

劳动教育的课程评估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结合实践,将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体现出的对劳动教育的态度等纳入其中。

同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评估中,教师需重视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科素养,并针对性设置检验学生独立思考及应用能力的环节,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部分时,可以通过课后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更多资料,结合实例,探讨青少年在实现中国梦中应具备的劳动担当,使其在现实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提升其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评估主体方面,教师需注重家校社合作,引导学生家长关注孩子的家庭表现,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要营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氛围,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

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政的融合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高中学校、思政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着眼于劳动教育和思政课间的内在联系,结合高中阶段学生学习需求,采取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探索实践融合,深化学生认知、优化评估机制,确保教育效果等策略,共同推动高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学科融合实践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春联,吴寿虎. 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政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究——以“以竹代塑,传承千年竹艺”为例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 (27): 89-92.

[3]吴思维.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生主体性发挥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24.

[4]冉孟永. 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政课程融合的思考与实践——以《哲学与文化》为例 [J]. 留学, 2024, (11): 78.

[5]吴子寒. 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内容一体化研究[D]. 吉林大学, 2024.

“本文是2022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立项编号GDJY--2022-A(LD)-b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