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幼儿园学前教育对孩子规则适应和独立性的引导策略研究
摘要:幼儿规则适应性以及独立性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未来发展,对其社交能力和情绪控制以及认知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能够让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独立性能力,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针对幼儿园学前阶段孩子,重视规则适应性和独立性能力进行培养,并通过将两种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环节中,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统筹安排,促使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遵守规则意识和独立性能力,为其步入小学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学前教育;规则适应;独立性;引导策略
一、学前教育对孩子规则适应和独立性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能力培养趋向性不够
从当前大部分幼儿园学前教育实践情况来看,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课程内容的学习,同时也包括对幼儿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及认知思维的启发等方面。通过教学实践能够对幼儿的学习能力进行科学的引导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估。然而针对幼儿的独立性和规则适应方面,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培养得也相对较少,这使得学前幼儿在步入小学阶段后难以独立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二)幼儿能力训练方式单一
在当前幼儿园学前教育当中,幼儿规则适应性和独立性的培养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制定规则对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独立性的培养也是通过强制性的方式来落实[1]。学前幼儿身心发展的程度不同,各自的独立性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能够适应幼儿园环境下遵守规则,实现独立性培养。但是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过分关注安全,导致孩子在面对挑战时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幼儿的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
在当前,针对学前孩子独立性和规则适应性的培养俨然成为幼儿园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为幼儿步入到义务教育阶段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应针对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计划,将规则适应性和独立性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不断地探索新的能力培养方式。幼儿规则实用性和独立性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需要通过科学的培养方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渗透。但当前大部分学龄前儿童教育过程来看,主要是短期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并未从儿童的长期能力发展方面考虑,并且制定的能力培养计划也缺乏实践效果验证,因而无法达到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和教学效果。
二、幼儿园学前教育在引导孩子适应规则和培养独立性方面的策略
(一)重视学前教育课程的趋向分析
学前教育阶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培养幼儿的阶段性成长能力,帮助他们在各个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以便更好地步入务教育阶段。此外,学前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会积极地结合家庭、社会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力量,为幼儿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环境,多元化地培养孩子的能力。针对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能力培养需要统筹规划和安排,综合有序地实现幼儿规则适应性和独立性能力的提升。并通过不同教学实践的协调性规划,为幼儿能力的培养提供辅助支持[2]。在幼儿规则适应性和独立性培养过程中,首先,应重视问题探究方式的应用。如在开展幼儿读写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简单的规则,让学生能够自觉的遵守,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纪律;其次,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环节中,应将制定的规则予以有效落实,如制定了举手回答问题的规则,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让幼儿把握回答问题前的举手规则,将制定的简单规则落实到课堂实践中。最后,让幼儿被动接受规则向主动参与的方向转变,通过给予幼儿肢体上的提示,让幼儿能够通过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并遵守规则。因此,将幼儿能力培养作为幼儿园学前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幼儿能力培养的关键。
(二)采用多元化的能力培养方式
每个幼儿都存在差异,有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需重视并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针对他们的能力培养,
特别是在独立性和规则适应性方面,要精准把控和分析教育实践要素,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首先,综合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需求,在遵循他们的自然发展节奏的基础上,制定出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比如,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培养计划,这些计划应当从幼儿的兴趣和现有能力出发,逐步引导他们接触新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幼儿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够获得适当的支持和挑战,从而实现阶段性的能力培养效果。其次,幼儿教师可以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通过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渗透和培养幼儿在规则适应性和独立性方面的能力。举例说明,可设计一个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孩子们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顾客、收银员等。在进行这种情境互动之前,需要提前制定一系列明确的规则,例如排队等候、礼貌用语、正确使用货币等,指导幼儿在活动中遵循规则意识,并落实到情境活动教学活动中。最后,幼儿教师可以采用榜样塑造的方式,为幼儿独立性能力的养成提供参考,促使幼儿能够自觉完成教师设立的独立性能力培养任务和教学目标。在幼儿独立性和规则适应性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遵循幼儿阶段性的成长特点,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引导策略,应从思维上的引导逐步落实到实践教学环节,并确保不同教学环节都能够渗透能力培养的目标[3]。
(三)有效发挥多维群体的培养优势
幼儿园学前儿童规则适应性和独立性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多种因素和教学方式的应用,单纯地通过课堂教学方式无法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因此,应结合家庭和社会等不同群体的教育优势,对幼儿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统筹安排,这样才能促使幼儿适应性和独立性能力的引导趋向分析的作用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幼儿园在课堂教学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将适应性和独立性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并制定完善的培养训练计划。为了有效开发出幼儿的多种能力,应通过多元主题教育作用的发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首先,在群体教育方式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并从规则适应的角度,对能力提升的思路进行科学的引导。其次,善于利用多种探索方式,达到独立能力提升的效果,如“家庭小能手”“遵守交通规则”等实践性参与活动,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满足规则适应性和独立性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4]。最后,幼儿教师应与幼儿家长定期开展沟通和交流,对幼儿在规则适应性和独立性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经验进行分享和交流,针对幼儿在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制定科学的引导方案,并对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出调整。
结束语:
在幼儿园学龄前阶段,对幼儿意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较多,为了能够确保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其在以后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具备基本的规则意识和独立性能力,就需要重视学前孩子的规则适应性和独立性能力的培养,为其步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和未来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爱春.试论幼儿园教育管理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前教育管理[J].东西南北:教育,2019(24):1.
[2]赵红梅.Part3 独立性培养的另一个视角:安全感是孩子独立的源动力[J].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版,2018,000(009):P.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