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考研热背景下高校本科生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探索

——以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肖勇 袁庆华 朱海琦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67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5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自2020年以来,我国“考研热”持续升温,因过度竞争而导致考研内卷化,对大学生和社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本文全面分析新时代我国大学生中出现考研热的原因和影响,以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探讨构建合理的就业工作体系。

关键词:考研;就业;大学生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加上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空前严峻挑战,考研大军人数不断攀升,连续创下历史新高。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保持高增长趋势;2021年377万,2022年报考人数高达457万人,比上一年增长了80万,增幅达21%;2023年考研人数达474万。很明显,在各大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有限并且增长幅度较低的情况下,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无疑导致了考研难度和竞争越来越激烈,过度的竞争也导致了高校大学生产生焦虑、困惑等负面情绪和压力。因此本文全面分析导致考研人数持续增加的原因和影响,以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探讨构建合理的就业工作体系,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构建合理人才培养体系的现实需求[1]。

一、考研热的原因

1.毕业生数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近年来,尤其是202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在校本科生在大三时选择加入考研行列。在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国际留学方向人数骤减,国内生产受限,许多企业在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下,减少用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需求,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毕业生就业时就是对学历要求的水涨船高,硕士学历已经成为不少企业招聘人员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职业高校和专升本招生规模的扩招,全国大学生数量已经达到一下可观的数量。根据统计,2022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突破1000万,达到1076万人,于2023年再创新高,达到1158万人。社会需求的持续减少,尤其是在疫情后的经济恢复期,对用人需求压缩,各个企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青睐,与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千万以上并持续增加之间的矛盾尤为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科生毕业生为了获得更加稳定或者高收益的工作,报考研究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首选。

2.国家政策和个人发展需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大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建设,增进了民生福祉。进入新时代以来,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全方位提升,实现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两番的目标。人们在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得到解决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是必须的,从而大多数家庭期望在教育方面获得突破,也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支持子女进一步深造。虽然研究生取消了公费制度,但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研究生助学贷款政策,仍在很大程度为研究生提供经济支持。本科生普遍将考研作为继高考之后又一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转折。大学生内在对于继续深造的渴望,对于知识的渴求,这些内在的动力都驱使着大学生选择考研。大多数家庭经济的支持,使得学生可以免除后顾之忧。内在的渴望更加坚定学生的选择,外部条件和内在需求的双重利好促使越来越多学生加入考研大军,尤其是寒门学子。在当下,根据日常工作中与学生和家长的接触,我们发现,学生和家长在考研方面高度一致[3]。

3.本能恐慌与逃避现实

大部分00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长期处在学校和家庭的保护中,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很少,一些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社会技能,对于自己专业素养和能力有所怀疑,害怕自己不能够适应企业工作,不愿意走出校园,甚至毕业后选择在家待业或者考研二战。在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企业用人需求减少,收入待遇有所减少,特别是土建类相关的一些大型企业纷纷裁员,减少招聘需求。在这样严峻的就业背景下,大学生选择通过学历提升来逃避就业的现实,以期通过几年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等待下一步就业形势的好转。本能的恐慌源于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以及心理准备的不足,逃避现实在于不能很好面对社会[2]。

4.传统思想与盲目从众叠加

自古以来,中国家庭极其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对小孩的期望值较高,孟母三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古代故事都是在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期望。父母们往往会把子女在教育的成功作为衡量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最重要标准,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难免将子女的教育作为饭后的谈资,逐渐形成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和投入越来越重。

在大学生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而对于相当大一部分考研犹豫者来讲,因为没有做好人生规划或者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就只好跟随大流顺应班级考研热潮。另外,由于国家对中小学的“双减”政策越来越多教育机构投向了考研培训,考研机构和网络自媒体在不断地宣传着学历提升的重要性,给大多数学生造成考研是本科生就业的第一选择的暗示。学生考研在父母的期望和社会从众心理的双重影响下被胁迫前进,在做个人就业择业时,既会考虑到父母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身边人考研的影响,从而失去太多理性思考,直奔考研大军[4]。

二、考研热对高校和学生个人的影响

由于超过一半的本科生在就业时选择加入考研大军,这对高校和学生个人都带来的不小的影响,其影响也是有利有弊。

1.对于高校

1.1本科就业工作滞后

面对就业季的来临,一直以来有“金九银十”的说法,但由于本科生考研人数的持续增加,秋季招聘会的现场几乎都是研究生本科生很少见,这无疑为学校就业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以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2023届本科毕业生234人,报考2023年研究生考试142人,考研报考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0%,有就业意向的仅50人。有时会面临企业有招聘需要,学校就业工作老师无合适人员推荐的困境。导致高校的本科生就业工作无法持续推进,持续出现慢就业、不就业的局面[5]。

1.2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

2015年以来,研究生报考规模快速增加;2022年报考人数高达457万人,比2021年增长了80万,增幅达21%;2023年考研人数将突破470万。同时,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充。从报考人数来看,2015年至2022年,人数从165万增加至457万,增幅达到200%;在招生人数方面,由2015年的57万到2022年的110.7万,增幅接近100%。研究生的招录比在不断地提升,这也为高校研究生招生提供了更多生源,提高了招收研究生的质量。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学生通过研究生的深造,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方面提升了自我,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这就使得他们在毕业就业时能够把握住主动权,能够找到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可替代性低的工作岗位,也能在岗位中发挥自己能力和快速成长自我,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2.对于学生

2.1容易造成个人心理问题

考研热导致一半以上的本科生在就业季投入考研大军,然而成功上岸的人是少数的,用2022年研究生的考录比来看,意味着有75%的考生将投入下一年考试或就业市场。竞争如此激烈,身边的同学们努力备考,家长们也抱有很大的期望,又加之学生的平时学业任务,无疑给考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6]。以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报考2023年研究生考试142人中,经统计,有超过50%表示压力很大,有25%表示压力大至失眠。这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很多学生会产生焦虑感、急躁感。

2.2学生人生规划造成不良影响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学历成为了求职中最重要的砝码,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选择学历更高的求职者。不可否认,我国劳动者中的硕士研究生占比和整体劳动力素质都在稳步上升,但岗位所需技能却未得到广泛重视。使得大多是大学生就业观发生扭曲,一味追求高学历。不少往届生将顶受着时间的成本,肩负这经济与心理的压力,不惜三战、"四战”。以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2022年本科毕业生240人中,明确不就业拟升学30人,达到12.5%。

三、高校本科生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

要破解考研热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好高校本科生的就业工作,就需要以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为导向,构建合理的就业工作育人体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重视阶段性教育管理方式,通过将职业规划分布于各年级布局,学生成长规划活动贯穿育人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更早的明确学习目标,更加清晰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大一新生适应新环境,大二、大三学生清楚学习目标、确立职业发展方向,顺利促成本科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1.合理优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从高中进入本科生学习,大部分学生是没有明确目标的,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要。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每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都会邀请企业导师,帮助新生了解企业提前规划学生成长路径。对于新生也制作了“成长手册”,帮助大学生自己规划成长之路,记录成长过程。开展职业发展大赛等活动,积极鼓励大学生规划大学生涯,提前规划人生。开展“朋辈导师”制,为新生提供更多的渠道来了解大学培养方式,加强其于高年级优秀学生沟通,提前树立学习目标。

2.正确树立合理的就业择业观

在于学生日常谈话中,深入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倾向于较稳定收入的岗位,如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岗位、铁路局岗位等,这些往往引起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大学生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尽早认清自己的定位,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因此,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会组织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导师,要大力宣传国家就业形势与政策,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基层就业,如征兵入伍计划、青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社区招聘等政策性就业。再者,学校可以邀请高年级的研究生作研究生考取事宜的报告,采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同学们,鼓励他们考取研究生,这样能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邀请知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座谈会,引导同学们正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3.着力实践巩固职业规划

开展“生”临“企”境活动,分批带领学生前往专业相关企业工作一线参观交流,直接面对企业员工和人力,实地感受毕业后的就业工作环境,一改想象中的工作场景、别人口中的工作,眼见为实;聘请企业人事负责人担任学院就业导师,为学生指导简历制作、结构化面试及求职礼仪等方面问题,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校企党建共建,通过支部共建举办知名企事业单位走访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了解职场,增加同学们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推动学院人才培养与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

4.以生为本做好精准就业指导服务

高校就业工作者应精准推送就业招聘信息,充分发挥国家开发的校园招聘服务平台,常态化做好就业网络信息推送服务,做好全面摸底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将就业学生信息(包括联系方式、岗位意向、专业特长)进行登记并进行就业需求分析,为就业焦虑学生打消顾虑,点对点推送就业信息,提高信息匹配度。面对考研学生制定“考研温暖计划”,通过择校指导、备考督促、暖心送考、专业课答疑、压力释放室、考研礼包、调剂服务等活动,为考研学子加油打气,舒缓压力。组建毕业生就业帮扶团队,充分发挥党员、班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典型,立好榜样。以辅导员、专业教师、党员和班干部为核心的就业帮扶团队为主,划分班级就业帮扶小组,包干到户,形成网格化就业管理模式。在帮扶团队的组织下,定时定点为小组内未就业的学生挖掘就业渠道,推送就业岗位,协助填报就业网签平台。帮助特殊群体毕业生尽快实现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参考文献:

[1]胡玲,张妮.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与动因分析[J].大学教育,2020(07):163-167.

[2]张卫竣.考研热环境下考研情况相关分析——以计算机专业为例[J].才智,2023(10):169-172.

[3]李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23,21(05):121-123.DOI:10.13963/j.cnki.hhuxb.2023.05.027.

[4]涂海英.高校构建“三位一体”精准就业服务的路径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03):103-107.

[5]郭智芳,郭学茹,李悦池.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路径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10):77-82.DOI:10.20017/j.cnki.1009-0576.2023.10.011

[6]李硕,王海军,祝耀君等.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提升策略研究——以黑龙江某应用型医学院校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18):23-25.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23.18.03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