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园社”协同共育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小娜 李彩蝶 陈月旗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74期
舞钢市第二幼儿园 河南舞钢 462599

摘要:“家园社”协同共育理念强调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三方力量的紧密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和教育联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劳动体验和真实的社会情境。家长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着示范和支持的角色,幼儿园则是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导者,而社区为幼儿提供了真实的劳动场景和社会体验。本文围绕家园社协同共育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现存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探讨教育观念与实践的脱节、家园社协同困难、课程内容和方式单一及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家园社;协同共育;幼儿园;劳动教育

引言:

劳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是培养幼儿基本生活技能的途径,更是塑造幼儿劳动意识、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传统单一的幼儿园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需要建立家长、幼儿园和社区协同共育的机制,以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观念与实践脱节

教育观念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者和家长对于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导致实践中的执行流于形式。一方面许多教育者倾向于关注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深,将其视为次要内容,缺乏系统性设计;另一方面家长普遍重视学业成绩,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停留在简单的动手操作层面,未能意识到其对孩子责任心、独立性和合作能力的长远影响。因此,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机械的任务式安排,缺乏儿童视角的兴趣引导和情感投入。此外,由于实践操作中缺少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系统指导,幼儿的参与热情和内在动机难以激发,导致教育效果难以显现。教育观念上的缺失不仅限制了劳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未能充分调动家长和社区资源,造成幼儿园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1]。

(二)家园社协同困难

家园社协同困难主要体现在协同机制不完善,家长、社区与幼儿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渠道,难以形成合力。家长方面,由于工作压力和对劳动教育认知不足,部分家长对参与幼儿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劳动教育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从而对协同共育的必要性存在疑虑[2]。此外,社区资源未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许多社区缺乏适合幼儿劳动教育的场地或活动空间,难以提供有益的支持。幼儿园虽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在与家长和社区的合作中往往面临协调困难,无法顺利调动外部资源。缺乏系统化的协同策略和明确的分工使得家园社三方的教育力量难以有机结合,导致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或孤立开展,未能有效发挥整体教育优势。

(三)课程内容与方式单一

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方式单一的问题在于,活动设计缺乏创新性和层次性,难以满足幼儿的多元发展需求。许多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内容仅局限于简单的日常任务,如整理玩具或清洁教室,活动形式过于单调、重复,无法引导幼儿产生真正的劳动兴趣与责任感[3]。劳动教育课程往往缺乏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化需求考量,未能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进行有效分层和调整,导致部分幼儿感到活动枯燥乏味,缺少挑战性。教师在组织劳动教育活动时,多采用指令性、任务导向的方式,忽略了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未能将劳动教育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相结合,导致幼儿的参与热情低,教育效果不显著。

(四)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幼儿园许多的幼儿教师并未系统接受过劳动教育相关培训,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方法缺少清晰认识,难以将其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中。部分教师在设计劳动教育活动时,往往仅重视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活动背后的教育价值,未能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和探索。教师在活动中大多采用简单的命令或指导方式,缺少针对幼儿年龄特点的引导技巧,导致劳动教育的形式单一、效果有限。

二、家园社协同共育视角下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劳动意识

更新幼儿园劳动教育理念、强化劳动意识,需要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层面统一认识,共同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幼儿园应将劳动教育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从关注劳动技能的培养转向注重劳动精神的塑造。家庭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应鼓励家长参与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如利用亲子活动引导幼儿在家中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增进亲子互动并培养劳动意识。同时,社区可提供真实的劳动情境与资源支持,例如组织幼儿参观社区农园、垃圾分类站等,让幼儿体验多样化的劳动形式,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意义。

(二)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丰富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的关键在于通过实际案例来设计更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使其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劳动的价值。例如,开展“社区小菜园”种植活动,幼儿园、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将劳动教育与自然探索、健康饮食等多元教育内容相结合。在活动中,幼儿园与家长及社区合作,在社区划定一块小菜园,由家长和社区志愿者负责前期的土地准备和植物选种。活动开始后,教师引导幼儿亲自参与种植、浇水、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并定期进行记录和分享。家长在此过程中可以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观察、讨论,延伸活动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不仅学习到基本的种植技能,还能理解劳动的持续性与成就感。教师还可以利用植物的生长周期,通过绘画或手工方式,记录并展示幼儿的劳动成果,增强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和自豪感。

(三)构建家园社协同机制

构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家园社协同机制,需要建立一个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使各方力量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例如,围绕“社区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幼儿园可以与家长、社区环保部门共同策划和组织,将环保劳动教育融入实际生活。首先,幼儿园与社区环保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活动方案,如安排幼儿定期清理社区小区内的公共区域垃圾。活动开始前,环保部门为幼儿进行简易的环保知识讲座,家长则在家中为孩子准备合适的清理工具。活动当天,教师和家长共同带领幼儿清理公共区域,并将垃圾分类投放,环保部门还会为表现积极的幼儿发放小奖品以鼓励。通过这一活动,家长在家庭中协助孩子养成环保意识,社区提供实际场景支持,幼儿园负责统筹活动的设计与执行,家园社三方共同实现了劳动教育的目的。活动结束后,幼儿园可组织家长、幼儿分享劳动体验和感悟,进一步巩固教育效果。

(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幼儿园应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提升其在设计劳动活动中的创新能力和实施水平。幼儿园还可以积极与社区、家长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幼儿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邀请有经验的家长或社区劳动专业人士到园授课,开展实践示范课,使教师从实际操作中获得启发。与此同时,建立“导师制”或“教研小组”,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同学习,针对劳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反思与改进,并通过引入反思性教学法,鼓励教师在教育实践后进行总结,分析活动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逐步优化教学策略。

总结:

家长、幼儿园和社区的协同合作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加立体的支撑,使幼儿能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劳动意识和责任感。这种共育模式不仅拓展了教育的广度,也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多方位的支持。随着协同共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将更好地融入幼儿园教育体系,从而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出具备劳动精神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殷乐. 激活家园社资源助力幼儿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J]. 智力, 2023, (07): 175-178.

[2]余露, 成云, 卢清. 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本体价值、现实困境及改进策略[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 (07): 79-84.

[3]李斌强, 史济银, 杨天平. 幼儿劳动教育的意蕴、问题及对策[J]. 幼儿教育, 2021, (33): 21-26.

注明:本文系河南省平顶山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家园社”协同育人视角下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GHZD-0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