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人工智能的风电场风速预测及发电量优化研究

唐喜红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74期
国家电投集团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海南风电分公司 青海省海南州 813000

摘要:文章对人工智能(AI)技术在风电场风速预测与发电量优化中的应用,和AI方法对提升风速预测精度和电力输出稳定性的成效进行探讨了。传统风速预测方法在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环境下存在不足,常导致发电功率预测误差,影响风电的稳定输出。本文引入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了一种多层次预测模型,并结合数据优化处理与智能调度策略,使得风速预测精度大幅提升,发电量输出趋于最优。研究表明,基于AI的预测与优化模型在不同风电场环境下均具有优势,能够有效应对风速的随机波动性,并为智能电网的动态调度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为风电场运营管理及电网供需平衡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风电场;人工智能;风速预测;发电量优化

风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已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然而,由于风能的间歇性与不稳定性,风电场运行过程中常面临风速变化频繁和发电功率不稳定的挑战,这增加了风电消纳的难度,还对电网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风速预测方法多采用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与统计分析技术,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预测精度,但在复杂地形和特殊气候条件下往往效果不佳。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处理和复杂系统预测方面表现出强大的潜力,尤其是在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领域,AI技术能够精准分析大量的历史气象数据,识别风速变化的非线性模式。本文聚焦于人工智能在风速预测与发电量优化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助力风电场实现智能化管理,为未来的清洁能源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技术支持。

1、风速预测的现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

1.1 风速预测的传统方法与局限性

风速预测一直是风电场管理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因为风速的准确预测直接影响电网的稳定性和风电场的效率。传统的风速预测方法大多依赖统计模型,包括时间序列分析、数值天气预报等。这些方法一般通过历史数据来建立预测模型,以此来识别并预测风速的波动。尽管统计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风速预测,但其效果在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区域并不理想。特别是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由于其依赖过去数据的相关性,很难有效应对快速变化或突发的风速波动。数值天气预报虽然考虑了气象模型和物理因素,但其精度较低,尤其在短时预测和超短时预测中尤为明显。再者,传统方法在处理噪声数据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难以消除随机误差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简而言之,传统的风速预测方法虽然为风电场的初步运营提供了一定支持,但在实际应用中因无法有效适应复杂多变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存在局限性。

1.2 人工智能技术在风速预测中的优势

在应对风速预测复杂性的问题上,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方法展现出强大的优势。与传统方法相比,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非线性模式识别,实现更加准确的风速预测。以深度学习模型为例,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表现尤为出色,因其具备记忆长时间序列特征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风速数据中的时间相关性。而卷积神经网络(CNN)在模式识别上的优越性,则使其适合处理风速数据中的局部特征和空间信息。二者结合构成的混合模型在风速预测中的应用,能够较好地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特征,提升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人工智能模型还可通过自动学习和优化,逐步提高对风速变化的适应性和响应能力。这表明,人工智能在风速预测中不仅具有极高的精度,还能大幅降低传统方法带来的预测误差,从而更好地满足风电场的运营需求。

2、基于人工智能的风速预测模型构建

2.1 数据处理与特征选择

数据处理与特征选择是风速预测模型构建的关键环节,因为数据的准确性和特征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模型的预测效果。首先,历史气象数据是模型的重要输入,尤其是温度、湿度、风向等变量,能够为风速的变化趋势提供有效的基础信息。地理特征数据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复杂地形的风电场中,这类数据帮助模型捕捉因地形差异而导致的局地风速变化。为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常采用互信息法、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特征选择。这些方法的核心是提取对风速预测影响较大的关键特征,同时减少数据冗余和干扰。互信息法通过计算每个变量对目标风速的贡献度,筛选出与风速关系密切的变量;而主成分分析则将高维特征转化为低维数据,以减小计算复杂度并增强模型稳定性。通过科学的数据处理和特征选择,模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排除噪声干扰和冗余信息,实现对风速变化的精准把握,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2.2 深度学习预测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深度学习模型的设计是提升风速预测效果的关键所在,不同的风电场环境需求要求构建适合的深度学习模型架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因其在处理时间序列预测上的特长,被广泛用于风速预测。LSTM的“记忆细胞”能够长时间记忆风速的历史状态,因此在风速的连续性和周期性预测上具备显著优势。同时,卷积神经网络(CNN)则主要用于识别风速数据中的空间模式,例如通过捕捉风速与气温、湿度等变量间的关联性来进一步提升预测准确性。在不同环境下,这两种方法的混合模型可以应对多种复杂情景,既能保证短时预测的高精度,又能在风速突变时迅速响应。为了优化模型性能,通常还会通过调参、调整模型层数和使用不同的激活函数来不断改进模型表现。通过不断优化,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在风速预测中实现更加精细化的控制,为风电场的高效运营奠定基础。

3、基于风速预测的发电量优化策略

3.1 发电量优化的数学模型与约束条件

在风电场的运行中,结合风速预测结果设计发电量优化模型,有助于实现电力输出的合理调控。发电量优化模型通常依据数学模型建立,其主要目的是在保证风机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最大化风电场的发电效益。该模型需考虑诸多约束条件,包括风机的技术极限、风速的安全阈值、以及电网的需求波动等。例如,当风速超过一定阈值时,为保证风机的稳定性,模型将自动调整功率输出。网需求的变化也需要实时反馈到发电策略中,以确保风电的可消纳性。通过合理设计的数学模型,发电量优化系统能够在风速变化的情况下迅速调整发电功率,不仅能保证设备的安全性,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风电场的经济效益。

3.2 智能调度与实时优化策略

智能调度在风电场的发电量优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其通过对风速预测结果的智能分析,实时调整风电机组的运行状态。借助人工智能的智能调度技术,风电场可以实现基于实时数据的快速响应。当风速突然上升或下降时,智能调度系统能够自动调节发电功率,从而在不影响电力输出的前提下保障设备安全。通过使用强化学习算法和遗传算法,智能调度系统能够自我学习并优化运行策略,使得风电机组在最优的功率范围内工作。智能调度还具备智能预判功能,可以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风速变化趋势,提前预测未来的功率需求,从而为电网调度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智能调度不仅提升了风电场的发电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风速波动带来的电网压力,使得风电的波动性得到了有效缓解。

4、结论

本文提出的风速预测和发电量优化策略,构建了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的多层次智能调度系统,从而使风电场在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高效运行。同时,智能调度和实时优化策略的引入,使得风电场能够更好地应对风速波动,为电网稳定提供了持续的电力支持。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风电场管理的技术体系,也在实际应用中展示出提升风电利用效率的潜力。最终,人工智能在风电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将加速实现绿色能源的高效消纳和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超,刘永前,周家慷,等.基于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的风电场内多点位风速预测方法[J].电网技术,2021,45(02):534-542

[2]舒磊.基于神经网络与时间序列的风速预测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21

[3]李奇蔚.基于计算智能的风电场风速不确定性建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1.

[4]陈功贵,陈靖,郭艳艳,等.基于离群点检测和PSO-BP的超短期风速预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02):28-33.

[5]李润宇.考虑风速属性特征的规模化风电场风速及风功率预测[D].东北电力大学,20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