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学科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郭美玲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77期
临淄区晏婴小学 山东淄博 255400

摘要:基于传统优秀文化的跨学科课程分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跨学科课程。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路径相同,不同点在于在不同的环节分析和借鉴的侧重点不同。本文在不同的设计环节详细说明。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学习

正文:

2014年3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指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分析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标准中《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核心素养,发现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性内容,确定《基于传统文化的跨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为文化理解与传承。

跨学科学习是指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学习。跨学科学习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课题组成员分析《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课程目标,确定认识了解、发展创新和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目标。得出课程总目标为:学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愿望,建立并坚定文化自信。

为达成课程育人目标,课题组以学科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学习内容为主要载体,实践总结了“确立研究主题—构建层级目标—设计单元活动”的“三环节”设计与实施路径,在学科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传统优秀文化的跨学科课程分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跨学科课程。两者设计与实施路径相同,不同点在于不同的环节分析和借鉴的侧重点不同。本文以学科内的跨学科案例“智慧永流传”为例详细说明。本案例是以语文为主,融合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指向“慧行”育人目标的案例。

环节一:三要素分析,确定研究主题

课程主题是跨学科课程的“粘合剂”。为确定更具包容性、研究价值的课程主题,课题组分析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确定了具有研究价值、促进深度理解、发展跨学科技能的研究主题。

1.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是研究主题确定的核心依据,分析点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该课程的意义所在,从宏观上讲该组织怎样的学习内容,通过哪些学习活动和教学方法实现这些内容的传授,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目标;怎样给予更广阔的展示平台,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建立学科内各个知识点,以及学科间各个内容共通点和衔接性,从而能在设计时选取合适内容,有效达到多学科融合。

2.教材分析

教材是课程标准中目标落实的主要载体。首先要对使用教材中相关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关联、单元结构进行细致分析。其次选取两个其他版本教材,对于相同内容从教材内容、情境创设、探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查缺补漏地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手段,能有效突破重难点,构建单元结构。

3.学情分析

学情是课程目标设计的起点。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详细的学科背景,学生对该知识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学生对所要学习课程内容的态度和了解程度,学生学习动机,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等。这些分析可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收集学生数据可以采取实地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量化,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行为水平、思维能力等,了解更多关于学习者的信息。

综述上述:经过以上三要素的分析,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其它多个学科,确定单元研究主题。

环节二:大概念引领,构建层级目标

大概念是学科的本质思想,能使零散的内容形成有序组织的知识网络框架。确定大概念应从学科整体出发,以更高视角思考和分析。课题组从课程标准、教材以及专家思维三方面,通过融合式、贯通式和溯源式的三条提取思维,确定单元大概念。在单元概念的引领下拆解成2-3个小概念,并转化为帮助理解概念的基本问题,形成“大概念引领——单元概念聚焦——基本问题理解”的概念地图,构建层级目标,从而促进单元目标的落地。

在借助概念地图把握单元整体后,应思考学生到底要实现怎样的理解、发展何种技能、所学的知识如何与生活关联,需要以清晰的文本结构将单元目标外显。单元目标指向素养目标,由认知维度、技能维度、情感维度三维度以及学科、跨学科两层级组成,同时还包含一般的单元大概念目标以及具体的单元目标,共同构成单元目标体系,即单元目标是一个多维度、多层级的概念体系,在单元目标撰写时应处理好一般与具体的关系,有助于优化预期学习结果的设计,使教学的方向不偏离且更清晰系统、可操作化。

环节三:聚焦学生发展,设计单元活动

1.创设真实性情境大任务

建构大概念的学习目的,是获得指向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学力。让抽象的知识回归到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够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相关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感知概念,在思维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学科核心素养。因此,跨学科教学应当在具有生活实际意义的真实性情境中展开,在案例设计时,先创设一个真实情境大任务,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和复杂情境,以实现学科素养的养成。

如“智慧永流传”单元,课题组设计了真实性情境任务:晏婴小学要举行“智慧星故事推介会”,只要你能完整、简要地复述一个历史人物故事,就能入选,赶快行动吧!

2.设立小任务活动

在情境大任务的引领下,根据主题内容,设置系列化的小任务,在小任务活动的进行中,实现目标的达成。小任务活动的设立要有衔接性和趣味性,能突出跨学科特点。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最终要能对应完成设置的小任务,解决基本问题,理解单元概念。如“智慧永流传”单元的3个小任务:任务一,品智多星故事;任务二,搜智多星人物;任务三,写智多星事件。

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相比较单一学科是类型多、涉及面广、复杂的教学活动。本课题在学习大量文献、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以某一学科为主体的学科内跨学科实践和围绕同一主题、涉及多个学科的学科间跨学科实践两类课程的路线分别展开设计与实践;并由此初步设计“确立研究主题”“构建层级目标”“设计单元活动”三步实施路径。最终指向学生学科思维的形成和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朱铭鑫.传统文化背景下融合化学的STEM课程开发研究[D].苏州大学,2021.DOI:10.27351/d.cnki.gszhu.2021.000251.

[2]黄佳诗.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4,13(17):69-73.DOI:10.16070/j. cnki.cn45-1388/g4s.2024.17.015.

[3]鲍国潮.跨学科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式的转型[J].小学语文教学,2024,(16):4-6.

[4]陈希娇.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16):40-42.

[5]陈为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班主任,2024,(14):25-29.

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JXY424)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