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近五年关于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赋能课程教学改革的文献综述

李瑾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72期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摘要:本综述聚焦近五年人工智能赋能与知识图谱赋能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阐述了两者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在课程教学改革各方面的应用及成效,探讨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全面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知识图谱、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近五年,众多研究致力于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本综述将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

二、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

(一)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趋势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呈现出多样化和智能化的趋势。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教学系统、个性化学习推荐、学习行为分析等方面。例如,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反馈,实现精准教学[1]。深度学习算法的不断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教育数据,如文本、图像、音频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辅导、虚拟实验室、教育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拓展,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知识图谱的教育应用趋势

知识图谱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它为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资源的组织与推荐提供了有力支持。知识图谱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学科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例如,在学科知识图谱中,知识点之间的连线可以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包含关系等,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图谱快速把握知识的脉络。同时,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问答系统、学习导航工具等也在不断涌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学习辅助工具[2]。此外,知识图谱还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与成效

(一)智能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1. 个性化学习支持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偏好和能力水平,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如学习时间、答题准确率、学习路径等,智能教学系统能够精准推送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反馈。例如,刘海英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中,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智能学习平台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实现了个性化学习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3]。该模式不仅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还能提供个性化的练习和测试,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

2. 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能够提前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或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例如,邵一川在《人工智能分析课堂行为特征助力教学改革》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课堂行为特征,如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度等,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4]。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预测学生的学习趋势,如哪些学生可能在未来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从而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二)智能评估与反馈机制

1. 自动化作业批改与评价

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作业的自动化批改,不仅提高了批改效率,还能提供更详细、准确的反馈。例如,在一些在线学习平台中,人工智能可以对学生的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进行自动批改,并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给出个性化的评语和建议,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改进[5]。对于主观题,人工智能也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为教师提供参考。

2. 学习成果预测与评估

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人工智能能够预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为教师提供教学决策支持。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进度,明确努力方向。例如,谢永朋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中提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构建学生学习模型,预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发展趋势,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6]。这种预测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四、知识图谱赋能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与成效

(一)课程知识体系的可视化构建

1. 知识结构呈现与梳理

知识图谱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课程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整体框架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例如,在理工科课程中,如和思铭等在《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微电网技术BOPPPS混合式教学设计》中,构建了智能微电网技术的知识图谱,将复杂的知识体系直观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7]。在文科课程中,知识图谱也可以用于梳理文学作品的人物关系、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2. 促进知识整合与迁移

通过知识图谱,学生可以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潜在联系,促进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在医学课程中,知识图谱有助于医学生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有机结合,提高临床思维能力[8]。在工程学科中,学生可以利用知识图谱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工程项目。

(二)基于知识图谱的教学资源推荐与拓展

1. 精准资源推送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知识图谱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文献、视频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在在线学习平台中,知识图谱技术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为其推荐适合的拓展阅读材料和学习视频,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9]。同时,知识图谱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2. 资源整合与共享

知识图谱能够整合分散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教师可以将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与知识图谱中的知识点关联起来,方便学生查找和使用。同时,不同学校、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知识图谱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10]。例如,一些教育资源平台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整合了全国范围内的优质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搜索和使用。

五、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融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

(一)融合模式与策略

1. 教学过程优化

将人工智能的智能分析能力与知识图谱的知识组织能力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前,利用知识图谱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人工智能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教学中,人工智能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图谱为教师提供知识关联的引导,帮助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学后,通过人工智能的评估和知识图谱的知识拓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复习建议和拓展学习路径[11]。这种融合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的优势,提高教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2. 学习体验提升

两者融合为学生创造了更加丰富和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虚拟学习伙伴或智能辅导系统,结合知识图谱为学生提供情境化的学习内容和问题解决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12]。学生可以与虚拟学习伙伴进行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乐趣和效果。

(二)应用案例分析

1.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

在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如《智能微电网技术》《信息论》等课程,通过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的融合应用,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借助智能学习平台,基于知识图谱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同时获得人工智能系统的个性化指导和反馈,提高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13][14]。例如,在智能微电网技术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知识图谱了解智能微电网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然后利用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模拟操作和故障诊断,提高了实践能力。

2.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

在职业教育领域,例如电子商务实践技能训练课程,融合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多路径学习模式。知识图谱帮助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技能框架,人工智能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需求,推荐合适的实践项目和学习资源,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15]。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通过实践项目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技术层面的挑战

1. 数据质量与安全问题

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的应用依赖于大量的数据支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教育数据可能存在噪声、错误和不完整等问题,影响技术的性能和效果。同时,学生的个人学习数据涉及隐私问题,如何保障数据安全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6]。数据的质量问题可能导致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不准确,知识图谱的构建不完善。而数据安全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引发学生和家长的担忧,阻碍技术的推广应用。

2.技术复杂性与可操作性

实施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技术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对于教师和教育机构来说,技术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应用难度较大。如何降低技术门槛,提高技术的可操作性,使其能够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熟练掌握和应用,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17]。教师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新技术,而一些学校可能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培训资源,限制了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教育教学层面的问题

1. 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

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教师需要具备运用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能力。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在技术应用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强培训和专业发展支持[18]。

2. 教学评价体系的适应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难以全面评估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赋能教学改革的效果。需要建立适应新技术环境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更好地引导教学改革的方向。

七、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技术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将从多方面持续发展。在技术创新与优化上,人工智能会深化自适应学习、智能辅导及情感计算等功能,知识图谱将拓展应用范围,完善构建与更新机制。教育教学模式将迎来变革创新,借助技术打造智能化、个性化学习环境,精准推送资源,实时评估效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等能力,使其成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教育公平与普及方面,这些技术将打破资源壁垒,共享优质资源,让偏远与薄弱地区学生受益,推动教育均衡,还会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支撑,依据个人情况规划学习路径,满足不同阶段和领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习者综合素质与竞争力,从而全面推动教育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八、结论

近五年人工智能赋能与知识图谱赋能(或助力)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技术在智能教学系统构建、教学资源推荐、教学过程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然而,仍面临技术和教育教学层面的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有望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的智能化、个性化和优质化发展,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研究者、技术开发者以及政策制定者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潜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谢永朋.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0):48 - 51.

[2] 孙锡波,谢晓尧,郑欣.融合多源数据的学科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J].福建电脑,2023,39(11):6 - 13.

[3] 刘海英.人工智能时代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J].微型电脑应用,2024,40(01):222 - 225.

[4] 邵一川.人工智能分析课堂行为特征助力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08):120 - 126.

[5] 吴立宝,刘哲雨,胡梦薇.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与技术实现的框架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1(09):93 - 100.

[6] 谢永朋.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0):48 - 51.

[7] 和思铭,郑文,曲诺亚,等.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微电网技术BOPPPS混合式教学设计[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02):127 - 131.

[8] 陈鹏,于国英,黄萨,等.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及发展[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4,45(01):1 - 6.

[9] 林晓东.基于知识图谱的计算机课程线上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16):33 - 36.

[10] 田箫.知识图谱与数字技术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促进作用[C]//首届教育数字化发展论坛论文集,2023:4.

[11] 许新华,李萍,尚冠宇.基于知识图谱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方法[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4(13):64 - 66.

[12] 冯艳,曾海味,李子然.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实践课程个性化多路径学习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24(05):33 - 36.

[13] 刘振丙,马秀丽,崔学荣,等.基于知识图谱理论的信息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23,43(10):82 - 85.

[14] 裴壮,吴涛,刘燕江,等.知识图谱赋能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教学改革与实践[J].软件导刊,2023,22(10):231 - 235.

[15] 钟宏扬,王健.融合思政元素与知识图谱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8):152 - 154.

[16] 张锴,郑文轩,赵劲飞,等.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材料力学课程研究可视化分析[J].力学与实践,2023,45(04):653 - 662.

[17] 潘加亮,张洁,刘斌.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热点及趋势[J].机床与液压,2023,51(15):189 - 194.

[18] 李花,郑鑫,马丽枝.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研究进展、热点及前沿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探索,2023(04):5 - 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