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土资源在天祝县农村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与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 本研究以天祝县农村小学为例,探讨基于乡土资源在农村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中的教学与评价。天祝县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如农牧业产业、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等。通过实物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方式,将乡土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构建了基于乡土资源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研究结论表明,乡土资源在天祝县农村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促进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点、加强跨学科教学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应用范围、加强与社区企业合作以及持续开展教师培训。
关键词 乡土资源;农村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评价;天祝县
一、引言
天祝县农村小学科学教育面临挑战,教学设备和方法需改进。利用当地资源,如高原藜麦等,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兴趣。自然和文化资源可作为科学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增强认同感。本研究探讨如何通过乡土资源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促进教育发展。开发这些资源有助于学生直观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理论基础
(一)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
乡土资源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天祝县的特色动植物资源,如雪豹、马鹿等野生动物和发菜、冬虫夏草等植物,有助于学生科学认知的发展,通过观察和了解这些资源,学生能更直观地掌握科学知识。此外,天祝县的藏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如博物馆的“藏乡博文课堂”和传统节日“赶社”,促进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培养理论
1.科学观念培养
天祝县的自然资源,如草原、森林和动植物,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科学的平台。通过观察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学生能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此外,水资源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2.探究实践能力提升
天祝县的农业活动,如种植藜麦、食用菌、高原夏菜和中药材,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参与种植过程,学生能观察作物生长,了解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通过与农民交流提升实践技能。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增强了探究实践能力,还加深了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三、乡土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教学中的乡土资源
1.实物教学
天祝县位于祁连山脉,矿产资源丰富。教师可利用当地矿石如铁矿、铜矿、萤石等实物,讲解矿物种类和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矿物属性。同时,结合教材介绍矿产资源的形成、开采和利用价值,强调其对生活和经济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当地植物和动物标本,讲解分类、生长环境、用途和生活习性,以实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积极性,增强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案例分析
天祝县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建立环保意识。该县位于祁连山脉,是黄河流域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但人类活动导致了过度放牧、采矿和森林砍伐等问题。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不合理开发和环保意识不足。随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讨论解决方案,例如加强环保教育、制定法规和推广生态旅游。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能了解问题,还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环保责任感。
(二)实践教学中的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天祝县农村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实践空间。
1.实验区域建设
建立学校周边的科学实验区,如种植和养殖区域,是有效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实践教学的方法。天祝县农村小学可利用空地开展种植活动,让学生亲手种植特色作物,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学习种植技术。同时,建立养殖区让学生饲养特色动物,观察动物习性,学习养殖技术。这些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2.室外教学
在天祝县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室外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体验。该县丰富的自然和民族文化资源,如草原、景区和博物馆,为室外教学提供了理想场所。学生在草原上能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保护,观察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在博物馆了解藏族文化。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提升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基于乡土资源的教学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建立基于乡土资源的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指标是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
1.知识掌握
评估学生对天祝县乡土资源的科学知识,可采用书面测验、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法。书面测验可包含天祝县特色动植物、矿产和农业资源问题,以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例如,80%以上的小学生能准确描述雪豹、马鹿等动物。课堂提问随机抽查学生回答天祝县保护植物等问题,如发菜、冬虫夏草等。小组讨论则促进学生合作和思维能力,共同探讨资源特点和价值。
2.实践能力
评估学生在乡土资源实践中的表现是评价体系的关键部分。通过观察学生在校园周边科学实验区的种植、养殖等活动,可以了解他们的参与度、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种植高原藜麦时,看他们是否能正确播种、浇水、施肥,以及处理种植问题。在室外教学如草原、景区活动中,评估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和团队合作。调查显示,天祝县小学科学实践教学中,超70%的学生表现出高参与度和实践能力。建立基于乡土资源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科学素养,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二)评价方法与实施
乡土资源在天祝县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来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乡土资源时的表现,涵盖参与度、态度和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对实物教学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如提问和讨论。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注意学生在实验区域建设和室外教学中的行为,包括参与度和任务完成情况。此外,通过学习日志和小组汇报,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供反馈和评价。
2.结果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通过考试和作业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考试可包含与本地资源相关的题目,检验学生对本地科学知识的了解,如天祝县的动植物、矿产、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知识。作业则要求学生完成与本地资源相关的任务,例如调查报告、手抄报或科学实验设计。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学习表现,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并通过反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科学素养提升。
五、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天祝县农村小学利用乡土资源提升科学核心素养的成效。乡土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实物教学和案例分析,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方面,建立实验区域和室外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劳动技能,同时增强了知识体验和情感共鸣。评价体系的构建注重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结合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乡土资源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促进了文化传承,为农村科学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文后标注:论文后备注:本文为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乡土资源在农村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中的教学与评价研究》(课题立项号:WW[2023]GH314)重要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