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效果体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关于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政策文件的发布,劳动教育被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目标、内容与方法的逻辑关联,体现为教育目标的统一互促、教育内容的耦合相恰与教育方法的契合互补。实现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的关键阶段。
1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理论基础,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劳动主体,通过劳动实现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和收获,培养其勤劳、团结等优秀品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教育过程和生产劳动过程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高校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有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同时,结合劳动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要求。
2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2.1强化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坚持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整体规划中,高校应以二者的有机融合为目标,打通劳动教育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分区,形成“大思政”的基本态势。在理论层面上,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中心大局,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德育为先、总揽全局的核心要义,着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在实施层面上,要凝聚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时代新人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依托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易操作性,打造以全面育人为导向的思政教育精品项目。在专业层面上,把劳动课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聚拢在一起,将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恰如其分地镶嵌于思政教育的全时段、全过程,通过有规划、有价值的劳动教育内容积极融入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构筑起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机制。
2.2丰富协同育人形式,多方推进协同育人
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协同育人,需要实现二者有机融合,也需要育人形式的多样化。教育者需要创新育人形式,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学习自主性,以提升育人效果和质量。一方面,创新理论教育形式,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理论融合中践行协同育人。高校在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应立足于两者基本内容,以协同育人为导向实现两者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理论授课形式的创新。教育者在讲授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时,应融合多种教育方法,在创设特定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深入领悟知识。另一方面,革新实践教育形式,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基础上设计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在实践育人中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形式应立足社会性,重视学生在社会中的实践,通过社会志愿活动、劳动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躬行实践中感悟劳动精神、养成正确劳动价值观、掌握劳动技能,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提升个体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2.3共建共享,改善生态
从教育目标出发,需要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师资队伍的共建共享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融通转化,搭建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平台。通过平台打破要素分散的时空局限,为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载体与方式,形成“大资源”生态格局。在具体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共建共享、统筹配置、综合施策。从整体出发,共建共享形成整体性视野,包含着强化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力、彰显劳动教育的思想阐释力、提升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用力,进而以系统集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发展。为此,需要对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立足全局、把握大势,找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互动点,形成相辅相成、同向同行的系统化教育内容体系,建设成一定意义上的共建共享布局,不断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2.4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
协同理论指出,系统内的相互作用能在关键时刻引发转变,带来协同效应,将混乱状态转换为有序结构。在高等教育领域,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相辅相成,特别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要渠道,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以实现协同效应。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程致力于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解决思想问题。基于此,建立一个整合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劳动教育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应加强两种教育在理论教学上的结合,打造一个协同性强的教学体系。这样的体系不仅能够提升教育质量,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结语
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适应时代的需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不断探索创新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高校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履行其育人使命,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瑀,姜威.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6):115-119.
[2]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四重维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2-87.
[3]费志勇.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