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研究

杨正平 董泽晟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86期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南充 637009

摘要: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我国在长期的生存发展、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鞭策中华儿女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党和国家始终矢志不渝的重要任务。进入新时代,我国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进入新阶段,遭遇新挑战,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调整教育方法,改进教学措施,更新教学手段,在新时代的条件下,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提升路径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爱国主义是民族心和民族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重要力量,是增强民族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凝聚全民族共同意志,集中全民族共同力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大学生是国家之栋梁,民族之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因此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群体。且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具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和爱国主义热情,而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潮流激荡,信息传播前所未有,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处在时代前列的群体,极易受到错误信息尤其是“反华”思想的渗透,进而从根本上扭曲自己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凝心筑魂,筑牢大学生的思想长城,抵挡世界上其它思想文化的激荡和冲击,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担当,强烈的使命意识,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继承者。因此,应坚定不移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

归纳而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各级机关彼此协调性不强、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融合度不高、大学生易受西方“反华”思想渗透等重要方面。

(一)各级机关彼此协调性不强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是群众教育,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囊括社会诸多方面,要动员社会各机关单位、各社会群体、各行业领域、各级工会、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学生团体以及社会英雄模范人物,各自发挥各自作用,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宏观上看,包括政府、高校、教师、家庭和学生自身五个维度,从微观上看,则为高校,其中涉及高校各级党委组织、院系组织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学生工作部门等,包括思政课教师、教辅人员、各级领导、优秀党员代表以及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重力量广泛参与,集体施力,党政齐抓,宣传部门主管,各级干部落实,共同构建健全有效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然而,当下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集中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教育主要渠道为课堂教育,各级教育沟通度不足,联动性不够,协调性不强,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大打折扣。除此之外,社会群体、家庭成员由于知识水平限制、教育意识不强等诸多原因,未能很好履行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导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未能达到如期标准。

(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融合度不高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多样,包括课堂教育、课外教育、实践活动、网络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社会教育、示范教育等多种教育活动。然而,我国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多数局限于课堂教育之中,国家虽已普及思政课教师,强化思政课平台,但思政课上对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多数局限于教育部颁发书本,而大学生正属于青少年,性格活跃,思维跳脱,单一的思政课教学吸引力不强,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难以深入人心。应当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多元化,发掘多重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丰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打破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多重壁垒,将教育资源有机整合,融合教育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健全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融合机制。

(三)大学生易受西方“反华”思想渗透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即外部“反华”思想的渗透,包括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负面信息、西方文化的侵入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明辨是非能力,易被外界信息影响,更易受外部反华势力利用。在当下信息时代,信息量之大前所未有,诸多外部反华势力,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不断渗透西方所谓“民主化”思想,弱化、丑化我国建设成就。西方国家凭借更早开启现代化建设,并在多方面取得不错成效的先机,不断渗透夸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并对我国社会主义进行多方面抨击。首先,集中表现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小问题进行夸大丑化,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弊端,导致判断能力较弱的大学生被影响利用,动摇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其次,不断煽动民族对立和地区矛盾,诱导两性对立,制造边疆争端,动摇民族团结,夸大社会矛盾,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信心不足,进而产生激进的爱国主义和扭曲的世界观。因此,必须结合当下西方反华势力不断渗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加强正面积极引导,普及爱国主义价值观,传递爱国主义法制观念,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自信感、自豪感、奉献感。才能让大学生在当下激荡的世界文化尤其是西方“反华”势力中,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而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提升路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提升路径可以从丰富教学内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改进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的爱国主义教学方式及发掘红色文物,利用红色资源助力爱国主义教育等层面展开具体地探索与实践。

(一)丰富教学内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两个结合”中第二个结合明确指出,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无数爱国主义思想。像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为国效力、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他们在家国面前,选择的是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选择的是舍己报国、为国请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素来包括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热爱国家、为国尽责、为民请命等爱国主义精神,要对其辩证取舍,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机制,充分借鉴近年来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等文化节目,将其爱国主义精髓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既能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土壤,又能以具体而不是抽象、鲜活的而不是生硬的的元素,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之中,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二)改进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的爱国主义教学方式

爱国主义教育除发挥思政课主阵地的渠道外,也要创新教学手段,实现多元化教育。第一,在当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与日俱增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在过去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将其融入思政课堂中,让思政课“活起来”,雅俗共赏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截止2023年12月,我国网民已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7.5%,可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运营短视频作品,鼓励微党课、微视频等线上课程和线上资源,以更加创新的表现形式、更加鲜活的素材案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爱国主义力量。第二,整合教育力量,发挥各级作用带动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和教材中,实现教育多样化。同时,各高校应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课程联动机制,针对不同学科学生特点,采取丰富适宜的教学方式,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第三,强化实践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例如,开展党史答题活动、志愿活动、公益活动、征文竞赛、学生讲党课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其中,在党史答题活动和征文竞赛活动中,可设置奖惩制度,以此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增强活动效果。第四,强化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高校应大力鼓励富含爱国主义教育的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诸多活动项目,创作爱国主义艺术和文化作品,并利用广播、报刊、舞台剧、网络等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引导学生积极观看,增强育人的潜隐性和长期性。

(三)发掘红色文物,利用红色资源助力爱国主义教育

精神是无形的力量,文物是有形的精神。红色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红色文物不仅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其见证、凝结和载体,是伟大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的见证者、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新时代,红色文化特别是红色资源,在传承和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高校思政课应延伸其教学场所,打破教学限制,将其思政课教学拓展至校外红色文物所在地,例如,通过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伟人故居、纪念碑、革命文物等地,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可以走进历史现场,拉近英雄距离,沉浸式体验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历史,接受其中蕴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应深度挖掘植根于本土的红色文化宝库,加大对红色教育基地的保护力度和建设力度,并出台相应法规予以保障。实行政府高校深度合作,校企共同开发其红色价值,引领学生走进红色示范基地,并落实高校学生免费开放政策和保障体系。除此之外,也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实践载体,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事件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协同作用,以红色资源熏陶学生。

(四)发挥示范作用,通过优秀榜样引领爱国主义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力量,能够引导青少年向着积极方向发展,现实的、贴近群众的榜样能够引发群众共鸣,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应充分发掘各时期、各年代、各领域、各行业的优秀榜样,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首先,可开展“对话革命老兵,缅怀英雄先烈”的主题活动,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打破时空限制,将“先辈”与“后人”联系起来,通过沉浸式对话,触动内心深处的纯粹爱国情、深沉爱国志、坚定爱国行,让大学生更加明白红色政权来之不易,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其次,带领学生感受新时代模范人物的力量。开展多样的榜样示范讲座,班级榜样研讨会,引导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怀。例如“根入石窟蟠”的文物保护者樊锦诗、“素心托高洁”的最美教师张桂梅、“芳草递春风”的最美快递员“汪勇”、“春草鹿呦呦”的药学家屠呦呦等,通过对当下时代各领域各行业的榜样示范,引领各专业学生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将爱国主义精神深刻根植于每一个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践行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履行自身使命。

参考文献:

[1]孙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4,(03):26-28.

[2]刘炳序,宋冠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意蕴探析[J].船舶职业教育,2024,12(03):73-76.

[3]李小凤.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困境与创新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24,(05):53-55.

[4]卜阳,翟晓阳.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3):57-59.

[5]陈瑛滋.新时代以党史教育引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4,16(01):77-80.

[6]孙创,张浩.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略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3,(24):111-112.

[7]刘望秀,王歆玫.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矛盾呈现及路径选择[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2):53-60.

[8]热衣拉·亚生努日,古则丽努尔·买买提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7):124-126.

[9]龚小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2023,(09):148-152.

[10]刘文学,李华平.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探索[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5):109-113.

[11]张鹏,魏扬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呼唤、现实机遇和实践路径[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4,26(01):81-85.

[12]蒋笃君,康雨晴.“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43(03):86-88.

[13]李富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双重效应及应对策略[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4,43(07):122-127.

项目信息: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NC24B310);西华师范大学2023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类项目立项项目“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3SC0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