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职院校老年护理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老年护理课程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探索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改革路径,为培养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职院校、老年护理、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及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发展,老年人口数量持续攀升,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呈现显著增长。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教育在适应社会需求、满足老龄化社会护理服务方面肩负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老年护理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在应对这一需求时仍存在诸多不足,亟需进行全面优化和改革。
2.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索高职院校老年护理课程的改革路径,以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推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升级,为社会输送适应老龄化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二、老年护理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1. 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老年护理课程设置相对单一,缺乏跨学科交叉和综合性内容,难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护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
实践教学的比例明显不足,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脱节,学生难以在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2. 教学模式陈旧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仍占据主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难以得到充分培养。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较为有限,课程内容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 师资力量薄弱
老年护理领域的专职教师数量偏少,部分教师专业能力有限,缺乏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渠道。
三、高职老年护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 社会需求驱动。随着老龄化加剧,老年护理人才缺口扩大,对专业人员在心理护理、慢病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更专业化、具人文关怀的服务。
2. 教育政策推动。国家政策强调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要求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为老年护理行业提供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3. 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当前就业市场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升,通过课程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为其开辟更广泛的职业发展空间。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校期间积累更多实战经验,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四、高职院校老年护理课程改革的路径
1. 优化课程体系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老年护理专业的特点与社会需求,将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划分为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模块。核心课程包括老年健康评估、慢病管理、老年护理技术等,旨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如老年心理学、临终关怀与伦理学等,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人文素养;实践课程涵盖养老机构实习、社区护理实践等,帮助学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引入跨学科内容: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心理学、社会学、康复医学等学科内容,增强课程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体系支持,培养其应对复杂护理情境的能力。
2. 创新教学模式
以案例教学为基础:运用真实案例开展教学,通过分析常见老年护理情境中的问题,帮助学生锻炼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在线学习平台等信息化工具,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比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老年人护理情境,提升学生的实践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实施“产教融合”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与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提供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实践经验。
3. 加强实践教学
多样化实践形式:增设社区服务项目、养老机构实习等多样化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老年护理的机会,强化动手能力。
建立模拟训练中心:在校内建立模拟养老护理场景,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训练基本技能,如慢病管理、生活护理等,为校外实习奠定基础。
4. 提升师资力量
开展教师专项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老年护理领域的专业培训,学习最新理论和技术,提升教学水平。
引进行业专家:聘请养老机构、医院等行业资深护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指导和行业发展洞察,缩小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差距。
5. 注重人文素养教育
在课程中融入老年人权益保护、人文关怀与职业伦理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敬老、爱老的职业道德观念。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如老年文化展览、志愿服务项目等,增强学生对老年群体的理解与共情能力,培养其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五、高职院校老年护理课程改革的案例研究
1. 案例背景
某高职院校针对老年护理课程体系不足,结合老龄化社会需求,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旨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2. 改革措施及实施
课程模块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将实践课比例提高至50%,新增老年健康评估、慢病管理等核心课程,强化关键技能培养。
引入“互联网+护理服务”:新设远程健康监测、线上护理指导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化护理技能,适应行业发展趋势。
3. 实施效果分析
学生能力提升:学生在技能考核、案例分析及人际沟通方面表现出色,实习反馈显示其专业素养和适应能力显著增强。
社会评价:合作机构对毕业生评价良好,认为其满足岗位需求,学校社会影响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步提升。
六、改革中的挑战与展望
1. 主要挑战
资源投入不足:实验设备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较高。
师资培养周期长,短期内难以形成高水平教学团队。
学生对老年护理行业的兴趣和职业认同感较低。
2. 未来展望
推动教育、医疗、养老多领域协同发展,形成支持老年护理教育的社会合力。
加强政策支持,提供经费保障和职业吸引力提升计划。
构建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确保课程改革效果。
七、结论
高职院校老年护理课程改革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重要措施。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师资力量和注重人文教育,高职院校能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老年护理人才,为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闫子璇. 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C]// 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中国钢协职业培训中心. 第13届钢铁行业职业教育培训优秀多媒体课件活动系列研讨会——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高质量发展之路论文集.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 2024: 3. DOI:10.26914/c.cnkihy.2024.025309.
[2]肖乐,戴蕾,彭徐云,等. 叙事教学法联合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老年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J]. 中华护理教育, 2024, 21 (04): 415-420.
[3]覃小丽. 高职院校老年护理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2, (42): 43-45.
作者简介:蒋云(1985.8-),女,汉,湖南永州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