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分层评价策略构建与实践研究
摘要:现阶段,“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成为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一刀切的教学与评价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问题。特别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于教师未能有效开展分层评价,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的现象还存在着。对此,文章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实施分层评价策略展开了深入探究,强调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与发展性,以此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的发展,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分层评价;教学策略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主阵地。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而且在于促进其社会认知、判断、行为等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同时也要借助于评价与反馈改正优化教学中的不足,助力既定目标的实现。而“教-学-评一致性”则是指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课堂的评价要保持高度契合,真正实现在教学中重视评价,在评价中重视学生的反馈,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分层评价可以解决一刀切评价方式的弊端和不足,最终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评价方式的三者有机统一,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明确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一、“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概述
(一)定义与核心要素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最早由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是现代教育评价和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原则,而核心要素由目标、教学(学习)以及评价构成。其中,目标是对于学生学习和表现的期望,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作用,而教学(学习)则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评则是指教师对学生、对课堂以及学生自己的评价。这一理念强调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要做到相互呼应、相互支持,共同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则要求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目标,并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教学目标,然后以此为基础指导学习活动、教学评价的设计,实现各个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最终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改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是指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之间的协调配合。这就要求教师要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核心素养,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从而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提升其综合能力。最终让教学、学习、评价都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展开,以解决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模式的弊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分阶段为学生设立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并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提升学习效能。最终在评价环节需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目标,并设置自评、互评标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并获得相应的反馈,改进课堂中的不足。从整体层面上驱动高质量课程的建设,真正形成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基,以成果转化为任务的课程体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分层评价策略构建与实践的必要性
(一)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在教学中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要指向统一目标。而分层评价策略的构建与实践是对这一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明确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对评价目标分层,然后结合实际教学阶段,对学习任务、评价维度与奖励机制进行划分,进而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为高质量的教学打好基础,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2]。
(二)推动传统评价方式改进与创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门中考课程,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单一评价,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这一传统的教育评价观念无法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教师和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观念,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实现科学评价,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真正让评价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分层评价策略要求教师对评价内容进行分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行为等表现多方面入手,实现全面客观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长需求,让教师能够针对性地探寻在教学目标设置、学习活动组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实现有效改革。
(三)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实施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展开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课程育人质量正在逐步体现。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注重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注重理论指导忽视实践体验等等,导致未能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而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必须要将教、学、评三者的关系摆正,重新优化设计,使其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终借助于分层评价策略,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最终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将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分层评价策略构建与实践的策略
(一)锚定核心素养,构建分层评价目标体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并将其分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维度[3]。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观念,聚焦课标要求,立足于核心素养,完成目标的设计,其中基础层目标侧重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层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进行细化和具体化,最终构建多层次评价目标体系,让教师清晰把握教学方向,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任务。这也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提供了依据,使教学更加灵活、有效。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九课 守护生命安全”的教学中,本节课分为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护能力两部分内容,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做到尊重生命、珍视安全。教师要在课前下足功夫,设计多层次评价目标体系:一是基础层目标:准确理解并识记与生命安全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层目标:政治认同方面,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重要性的认识;道德修养方面,养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法治观念方面,了解与生命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健全人格方面,面对安全隐患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具有自我保护能力;责任意识方面,积极承担保护自己及他人安全的责任,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分阶段发布学习任务
现阶段,企业微信、钉钉等在线学习平台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其要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并设计分层任务,发布在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提前了解,真正将课内课外相结合,提升整体学习效率。一是在课前,设置预习任务,以思辨性问题为主,为课中的深度讲解奠定基础。二是在课堂上,以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为载体,布置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从而在生活实际与理论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三是在课后,以复习任务为主,让学生对于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并借助于思维导图理清学习内容的层次和结构,突出重难点,真正实现高效学习。
例如,针对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 守护生命安全”一课,学习任务从三方面设计,一是课前预习任务: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生命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列举至少三种威胁个人生命安全的日常风险”。2.查找相关新闻案例,简要概述其事件经过及教训;二是课中学习任务:1.分组讨论“如何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预防安全事故”,并提出具体措施;2.选取课前搜集的案例,基于组内分析,制定针对特定安全风险的预防方案;三是课后复习与拓展任务:1.回顾本课内容,制作关于“守护生命安全”的思维导图,包括关键概念、安全措施等;2.撰写关于“青少年如何有效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的文章,要求有理论支撑、案例分析和个人见解。
(三)制定学习评价表,实现评价过程分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不同阶段,都设置有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制定详细的评价表,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确保评价与教学有机融合。一是过成性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参与度、进步和努力程度,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4]。基于此,教师能够准确评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摒弃以分数为主的评价观念,真正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和实践任务出发,了解学生的表现,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例如,针对“第九课 守护生命安全”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课前预习任务评价维度为阅读理解能力(是否理解生命安全的重要性,用自己的话阐述生命安全的核心理念)、信息搜集与整理(查找案例是否与生命安全主题相关,以及简要而清晰概述事件经过及教训);课中学习任务评价维度为团队合作(在分组讨论中是否积极参与,整合不同观点形成共识);问题分析与解决(对选取的课前案例能否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课后复习与拓展任务评价维度为总结归纳(制作的思维导图是否结构清晰,有效回顾所学知识);写作表达(文章结构是否合理,语言是否流畅,理论与实际结合是否紧密)。
(四)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分层实施激励机制
1.提供个性化、建设性的反馈
反馈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表现,提出有效的建议,使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方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必须要体现出反馈的个性化,避免话语笼统,让所提出的建议都能够指引学生不断进步和成长。从基础知识的巩固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再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实现长足的进步[5]。同时,反馈也必须要体现出建设性,教师要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提出对学生未来学习的期望,让学生能够建立学习自信心,真正使其在评价中有所收获。
2.设立不同层次的奖励机制
评价与反馈、激励三者具有密切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完成评价、提供反馈之后,教师也要注重奖励机制的应用,并体现出层次化,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鼓励与认可。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做到公平公正,明确具体的奖励标准和条件,从而收获学生的信任,让奖励的作用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二是遵守多样化原则,除了简单的口头表扬之外,还可以通过颁发荣誉证书、发放学习用品等方式进行嘉奖,让奖励机制的吸引力不断提升,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针对“第九课 守护生命安全”的教学,在反馈方式上,有书面反馈、口头反馈两种形式。前者能够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指导,而后者则有利于学生回顾和总结,教师要结合起来运用。同时,设立“预习小达人”“积极参与奖”等荣誉称号,并颁发相应的奖品,作为初级奖励,嘉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参加校外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机会,作为进阶层奖励,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能力。但需要指出,教师要认识到以上奖项是辅助评价的一项工具,不是评价的重点或主要目的,旨在促进班级内的良性竞争,要谨慎使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分层评价策略是对传统评价模式的一种创新。创新能够将评价与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同时,教师也能精准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鼓励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中实现成长。在具体实践中,要从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过程以及反馈与激励机制分层四方面进行分层,解决传统以纸笔测试为主评价方式的弊端,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晓慧.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策略探析——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认识自己”为例[J].辽宁教育,2023(9):21-25.
[2]李荆.素养导向下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的意义,问题与路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4(5):8-11.
[3]陈龙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多元评价的特征及应用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3(8):13-16.
[4]刘朔宁.基于大单元的“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J].亚太教育,2024(8):111-114.
[5]刘晓天.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新教育,202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