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符庆梅 关小英 陈喜霞
  
富网媒体号
2024年310期
湛江市徐闻县春蕾小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愈发受到关注。本文聚焦小学数学教学,剖析当前游戏化教学存在的游戏目标不明确、形式单一、内容不均衡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立足核心素养设定目标、突出学生主体设计多样活动、立足四大领域融合趣味内容等应用策略,旨在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潜能。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生涯的奠基阶段,传统教学模式易使课堂沉闷,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游戏化教学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契合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天性。然而,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里,游戏化教学的运用尚存在诸多不足,探寻有效应用策略对优化教学过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游戏目标不明确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旨在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部分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往往未能紧密围绕教学的重难点以及课程目标进行,而是单纯地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引入游戏。这样的做法虽然能让课堂气氛变得热闹,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却难以学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例如,在“认识图形”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能会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拼图游戏,这样的游戏设计往往只注重小组合作的形式,而没有明确地将借拼图游戏来强化学生对图形特征认知作为教学目标。结果是,学生在拼图时只专注于速度,而忽略了图形的本质特点和属性,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二)游戏形式单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形式往往显得比较单一。常见的游戏形式多为简单的抢答、小组竞赛等,这些游戏虽然在初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长期重复使用,学生很容易感到倦怠和乏味。例如,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教师可能会频繁地使用口算抢答游戏。虽然在开始的几节课中,学生可能还会有一定的热情参与,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参与度会大幅下降,难以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内容不均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游戏化教学时,往往倾向于将游戏集中在“数与代数”这一领域,而对“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其他领域则涉及较少。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的“可能性”教学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游戏来深入理解概率的概念。然而,由于教师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只是简单地讲解例题,而没有设计掷骰子、摸球等实践性的游戏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概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体验和实践,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二、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立足核心素养,设定指向性明确的游戏化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包括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多个维度。教师在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时,需要紧密围绕这些核心素养进行,确保游戏内容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成长和提升。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上的积累,还能够在技能和思维上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所指向的预期效果。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设计“数字大变身”游戏:教师准备若干写有数字与运算符号的卡片,如3、4、5、×、+。学生分组,每组抽取卡片组成形如(a+b)×c的式子,再利用乘法分配律变形为ac+bc形式,比一比哪组又快又准。此游戏目标清晰,学生在抽取、组合、变形卡片操作中,深度理解乘法分配律结构,强化数感与运算能力,为后续简便运算学习筑牢基础。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设计多样化形式的游戏化教学活动

1.竞赛类游戏

竞赛类游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竞争带来的乐趣,还能在竞争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例如,在教授三年级学生关于“周长的认识”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周长挑战赛”。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会在教室的地面上使用彩色胶带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这些图形可能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学生们会被分成若干小组,并进行接力比赛。在比赛中,每组的一名成员需要沿着图形的边缘滚动呼啦圈,而其他组员则负责记录滚动的圈数。通过将圈数乘以呼啦圈的周长,学生们可以估算出图形的周长。最后,教师会比较各组的估算结果,找出误差最小的那组。在这样的竞赛中,学生们从开始到结束都处于主导地位,他们亲自操作测量并进行计算分析,这种亲身体验极大地加深了他们对周长概念及其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扮演类游戏

扮演类游戏,也被称为角色扮演游戏,是一种让玩家通过扮演特定角色来进行游戏的类型。这类游戏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能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情境,从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北师大版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时,开展“小小超市”扮演游戏。教室一角布置成简易超市,摆放文具、玩具等标价商品,学生分别扮演顾客、收银员、导购员。顾客持模拟人民币选购商品,计算找零,收银员准确收款找钱,导购员介绍商品价格优惠。过程中,学生轻松认识人民币面额、换算及简单购物计算,于情境互动里扎实掌握知识,课堂充满趣味。

3.探索类游戏

探索类游戏是游戏化教学中一种富有探索性和发现性的活动形式,它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来学习新知识。这类游戏通常需要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技能,通过解决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来达到学习目标。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寻宝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们需要根据一系列线索和提示,找到藏在教室不同角落的“宝藏”。每个“宝藏”都与分数相关,例如,一个线索可能会指向“书架上第三层的第二本书”,学生需要找到这本书,并从书中找到与分数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分数的概念,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探索类游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三)立足四大领域,融合趣味化风格的游戏化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的数学、语文、科学和社会学这四大领域是相辅相成的。在这些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巧妙地融入游戏元素,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例如,以六年级“圆柱与圆锥体积关系”教学为例,属“图形与几何”范畴。设计“沙子变形记”游戏:准备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容器与沙子。学生先将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观察几次能装满,直观感受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三分之一。之后拓展,改变圆柱圆锥底面积、高的条件,再次实验探索体积关系变化,结合记录数据小组讨论总结规律。这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图形体积知识,还融入测量、数据处理,关联“统计与概率”思维,借实验操作、讨论拓展“综合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结 语

游戏化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革新的有力抓手,正视现存问题,精准施策,从目标明确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均衡趣味化多维度发力,紧密贴合北师大版教材及学生实际。让游戏与教学深度融合,定能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热情,为其数学素养大厦添砖加瓦,助力未来学业发展,推动小学数学教育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为龙.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7):83-85.

[2]徐敏佳.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上),2023,(12):45-47.

【本文系湛江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数学课堂中游戏教学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xwxkt202334)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