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二级学院“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精神文化的多元,学习方式的变化,信息获得的便捷,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二级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工作模式和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提出了“育德、育心、育体、育才”四位一体的架构模式,以学风建设为主线贯穿其中,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关键词:“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立德树人;育人
1 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1]。高等院校教师涉及在教学、科研、管理、实践等多方面,多维度的言传身教,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三全育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的方向和要求,传统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政课为主导,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专制教师为主体,显然力量是不够的,效果自然也是有限的,与此同时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对象不断发生着变化。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精神文化的多元,学习方式的变化,信息获得的便捷,等等都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有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机制、教学内容和方式,都迫切需要作出调整。
2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逻辑关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针对高等教育,更是明确提出了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活力,切实推进优良学风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回归教育教学本质,以“育人”为根本目标,以“育德、育心、育体、育才”为平台支撑,以学风建设为主线贯穿其中,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四位一体”育人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育德、育心、育体、育才”这四个子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支撑、作用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目标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体系的核心,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体系中起着驱动、导向和定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育人的实效。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更是高校教育活动中十分关键的内容。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对构建高校“四位一体”育人体系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研究,逐步完善“四位一体”育人体系,让高校育人质量得到稳定提升。
3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高等教育,更是明确提出了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活力,切实推进优良学风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回归教育教学本质,以“育人”为根本目标,以学生工作模式和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提出了“育德、育心、育体、育才”四位一体的架构模式,一体化构建高校“四位一体”育人体系。
3.1 育德——逐光计划
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学生党建和学生干部队伍培养,以党建促团建,提升基层组织活力。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团的建设始终与党的建设紧密联系。在新的形势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是党加强对共青团领导的具体方式和有效载体,可以更好地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重要途径[3]。
建立健全二级学院学生党建制度体系,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积极开展专题学习,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模范意识、奉献意识;加强团员日常管理积极开展专题学习,认真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增强学生的团员意识、模范意识、奉献意识;同时加强本科生“榜样支部”,研究生“双百支部”建设,以对标榜样促进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助力党员成长,增强党员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
3.2育心——暖阳计划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困难生教育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守护安全底线,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树立感恩意识与社会服务意识,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阳光向上的积极心态,促进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3.3 育体——扬帆计划
开展大学生文化建设、体育建设,促进学院文体活动发展,增强学院学生凝聚力,致力打造学院专属文化体系,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形成系列特色鲜明的学院文化、体育活动。每位同学的性格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各个方面。大学辅导员们应该尊重每一位同学的独特性格和具体差异,引导学生参加校园文体活动,为每个学生富有性格的发展创造空间,大胆张扬学生的性格。
学院品牌文化建设为核心,文化育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开展“源来有约”、“思源”等系列主题品牌文化活动,增强学院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开展主题文艺迎新晚会、演讲比赛、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生活。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能在学习之外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而且也可以学到新的东西,拓宽知识,开阔眼界;另一方面,通过接触不同的交际对象,从同龄人中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处理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辅导员在组织文体活动中,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鼓励对其进行强化,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4]。
3.4育才——耕耘计划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致力于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提升学生内涵建设,开展学风建设、诚信教育、创新创业、职业发展等工作,形成优良学风,凸显学业、科创成果,塑造优秀典型。高校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教学范式,增加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从而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兴趣,理解学习对个人成长成才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5]。
在就业方面,加强毕业生思想、择业观和就业政策的教育。二级学院就业领导小组要强调将择业观的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内容,副书记及毕业班辅导员积极深入到学生中,充分掌握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平抚不安心态,及时化解不积极的因素,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平稳进行,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积极举办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促进用人单位与学生互相了解。认真收集就业信息并多方联系各大公司、企业到我系开展招聘活动,为毕业生就业开辟多条渠道。为企业和学生搭建双向选择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学院就业服务工作。
4 结语
“育德、育心、育体、育才”多措并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大主题,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现代科技与产业革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体现了高校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环节和重中之重。高等学校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径,构筑个性、多元、开放、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参考文献
[1]何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师全员为抓手,践行“三全育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4):106-107.
[2]颜晓娟.构建“四位一体”育人体系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新格局——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46):119-120.
[3]杨君,黄玮.以党建促团建工作落地生根[J].江西电力,2018,42(03):45-47.
[4]邓姝琍.浅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校园文体活动指导高校学生的学习[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175.
[5]刘宇,林于良.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优良学风的培育路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6):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