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VR技术构建沉浸式凌家滩玉文化遗址展陈的探索与实践

刘宇宸 束晓永 蒋家魁 高佳怡 杨帆 乔成本
  
富网媒体号
2024年332期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凌家滩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创新展示方式,深化文化传承。本项目旨在利用VR技术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凌家滩玉文化遗址展陈,采用多种交互技术再现凌家滩文化的社会景象,以第一人称视角赋予参观者“投生”的体验,让其深入了解凌家滩遗址四个主要社会阶层(王、巫、匠、民)的生活与文化特征。本文从凌家滩文化的背景入手,探讨VR技术在文化遗址展示中的优势,分析展陈内容设计与交互体验的创新点,并展望其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关键词:凌家滩文化;虚拟现实;沉浸式展陈;文化遗址;数字化保护

引言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VR技术再现凌家滩社会的生活场景,创新文化展示方式,促进遗址的数字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凌家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距今约5300至5800年,以精美的玉器、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独特的礼仪文化而闻名。凌家滩文化被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节点之一,其展示与保护具有深远意义。然而,传统展览形式往往受限于空间、时间和展品可触性等因素,参观者难以深入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迅速发展,其沉浸式、交互式的特点为文化遗址的展示带来了全新可能,尤其是在构建数字化文化体验方面,VR技术大大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1.VR技术在凌家滩玉石文化展示中的优势

VR技术的应用为凌家滩玉石文化的展示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它打破了传统展览的局限,能够以丰富的方式呈现历史遗迹和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相比于传统的静态展览,VR技术具有许多独特优势。

VR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参观者创造“穿越时空”的可能性。通过虚拟场景,凌家滩遗址被完整地复原,让参观者“回到”新石器时代,亲身感受当时的社会氛围。这种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可以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提升参与感和互动性,参观者不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文化场景中的“参与者”。例如,他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扮演“巫”进行祭祀仪式,或化身“匠”雕刻玉器,切实感受到凌家滩文化的社会分工与生活细节。

除此之外,它还能够通过动态展示形式将无法直接接触的文物以多维度的方式呈现。凌家滩玉器作为遗址的核心文物,其细腻的工艺难以在传统展览中被完全展示,而通过VR技术,可以将玉器的形态、使用场景及背后象征的文化意义动态呈现。这种多感官的体验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兴趣,也大大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2.凌家滩玉石文化的展陈设计与沉浸式交互体验

为了充分发挥VR技术的优势,本项目设计了以凌家滩文化为核心的沉浸式展陈体验,通过虚拟场景再现凌家滩社会的四个主要阶层(王、巫、匠、民)的生活与文化活动。展陈内容以“角色扮演”与“第一人称视角”为核心,结合动态交互和多媒体展示,让参观者可以“投生”到凌家滩社会中,体验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职能。

在设计具体展陈内容时,我们重点还原了以下四种典型场景:

2.1 “王”的仪式场景

这一场景以凌家滩文化中的王者阶层为中心,展示其掌控权力与资源分配的核心地位。参观者可以以第一人称视角观看或参与王者主持的重要仪式,例如祭天或部落会议。在场景中,玉权杖等象征权力的器物被动态展示,参观者能够感受到王者阶层的威严与仪式感。

2.2 “巫”的宗教仪式

巫师的场景还原了凌家滩文化中的祭祀活动。通过虚拟重建的祭祀场景,参观者可以观察巫师如何使用特殊的玉器进行礼仪活动,也可以亲自参与仪式,体验玉器在宗教活动中的象征意义。此外,虚拟场景中还辅以音效与光影效果,以增强仪式的神秘感和沉浸感。

2.3 “匠”的玉器制作

玉器制作是凌家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技术成就的体现。在这一场景中,参观者可以体验玉器的制作过程,从选材、切割到抛光,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这一体验通过手势交互技术得以实现,参观者可以“亲手”进行虚拟雕刻,理解玉器制作的复杂性与文化价值。

2.4 “民”的日常生活

普通民众的场景集中展示了农业生产、狩猎和日常生活等活动。在这一场景中,参观者可以看到玉器和陶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并通过互动参与到播种、烹饪等活动中,感受凌家滩社会的基本生活模式。

这种以角色扮演为核心的设计,结合动作捕捉、手势交互和语音问答等技术,让参观者能够全方位沉浸于凌家滩文化的社会场景中。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如语音讲解、知识问答和动态动画,进一步帮助参观者理解凌家滩文化的深层内涵。

3.项目意义与文化传承

本项目通过VR技术的应用,为文化遗址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文化与社会意义。首先,它突破了传统展览的空间与形式局限,为凌家滩文化的社会结构与精神内涵提供了更为生动的传播方式。参观者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文物,还能通过交互体验加深记忆与理解。

本项目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凌家滩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其玉器文化和社会分层结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遗址的破损,许多历史细节无法被完整呈现。通过数字化复原与VR技术的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场景,让更多人了解凌家滩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项目的实施还展示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巨大潜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更高效地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并为其他遗址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参考经验。

4.结论

凌家滩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播对文化传承具有深远意义。通过VR技术的创新应用,我们得以打破传统展览的局限,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本项目不仅还原了凌家滩遗址的历史场景,也为文化遗址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索了新的可能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VR技术在文化遗址展示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震中. “凌家滩遗址与中华文明起源.” 中国考古学报, 2017, 第1期: 12-15.

[2]李晓东, 张伟.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文化遗产研究, 2020, 第8期: 45-50.

[3]王明辉.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文化研究——以凌家滩为例.” 考古与文物, 2018, 第4期: 23-28.

基金项目:2023年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灵境凌家滩:身临玉石文化VR体验展陈”(202310359070)。

作者简介:刘宇宸(2003.8-),男,汉族,安徽宿州,本科在读,工业设计。

束晓永,男,汉族,安徽合肥,硕士,副教授,工业设计数字化研究。

蒋家魁(2002.7-),男,汉族,安徽亳州,本科在读,工业设计。

高佳怡(2003.3-),女,汉族,江苏宿州,本科在读,建筑学。

杨帆(2004.11-),男,汉族,河南许昌,本科在读,工业设计。

乔成本(2002.12-),男,汉族,山东青岛,本科在读,环境设计。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