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百千万工程” 视域下民办高校推进实践育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路径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战略部署,探讨民办高校在推进实践育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方面的有效路径。通过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和政策解读,研究揭示了当前民办高校在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强党建引领、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等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民办高校通过实施这些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民办高校;实践育人;新时代好青年
“百千万工程”是中国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县、镇、村的高质量发展。该工程的实施不仅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尤其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应与“百千万工程”的需求紧密结合,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等途径,培养出更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此外,民办高校还应积极寻求和创新教育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民办高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构建育人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基于此,本文将从“百千万工程”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民办高校如何有效推进实践育人,培育新时代的优秀青年。通过分析民办高校的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和发展路径,期望为提升民办高校的育人质量以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一、“百千万工程”全景透视及其民办高校实践育人价值探析
(一)“百千万工程”:愿景与目标
“百千万工程”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从宏观视角审视,该工程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等策略,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同时培育新兴产业,以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在科技创新领域,工程着重于增加研发投入,构建创新平台,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而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在社会治理方面,工程旨在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微观层面,工程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工程注重挖掘和培育各类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民生改善方面,则聚焦于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基本民生需求,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总体而言,“百千万工程”的目标是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以及人民的幸福,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民办高校:角色定位与使命担当
民办高校凭借其与市场紧密相连、机制灵活的特点,在“百千万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人才方面,它们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迅速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应用型人才。例如,为了满足地方新兴产业的需求,民办高校能够及时设立相关专业,为行业输送急需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在科技创新领域,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实力,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项目,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而推动产业技术的发展。在社会服务方面,民办高校积极参与基层社区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项目。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民办高校有助于提升社区的文化氛围和居民的文化素养。其核心使命在于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准的人才支持和高效的智力服务,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有责任感、有能力的现代青年。
(三)实践育人:新时代好青年的培育之道
实践育人是新时代好青年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如工程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中运用力学原理进行结构设计,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创新实践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前沿技术和实际项目,激发创新思维,如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提出新的算法或技术方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得以增强,如参与公益活动的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需求,进而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实践项目中得到锻炼,如学生在小组实践作业中学会分工协作、有效沟通。在 “百千万工程” 背景下,学生能深入了解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如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学生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和需求,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更好地适应并服务社会。
二、民办高校实践育人现状剖析与瓶颈问题
(一)实践育人理念尚待深化厚植
一些民办高校未能充分重视实践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倾向。在教学规划方面,实践课程往往被看作是理论课程的补充,没有贯穿于整个教育培养过程。在课程设计上,实践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较低,并且其内容常常与现实需求不相吻合。以文科专业为例,实践教学往往仅限于基础的案例分析,缺少实地考察和项目操作等环节,这限制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结果是,学生在步入真实工作环境时,往往感到难以适应。
(二)实践育人平台亟待拓展夯实
民办高校在实践育人平台的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与企业、社区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尚不够紧密,合作方式也较为单一,往往仅限于基础的实习安排,缺乏深入的产学研融合项目。此外,实践基地的数量和种类都较为有限,这使得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例如,理工科学生可能面临工程实践基地不足的问题,而文科学生则缺少社会调研和文化创意实践的场所。基地的管理也不够规范,这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往往只能从事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难以获得深入的锻炼。在企业实习时,学生可能仅限于进行基础的数据录入,而难以接触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技术。
(三)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设亟需强化优化
当前,实践育人师资队伍面临多重挑战。在数量上,师资力量难以应对实践教学需求的不断增长。师资结构亦存在不合理之处,特别是缺少那些拥有丰富企业经验和实践技能的教师。一些教师刚从高校毕业便直接走上讲台,对企业的实际生产运营和行业尖端技术认识不足,这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显得力有未逮。例如,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时,他们往往无法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指导。此外,学校在实践育人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方面尚不完善,导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和主动性不高,这进一步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实践育人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完善
民办高校在实践育人方面面临若干保障机制的不足。在政策支持层面,缺少明确而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扶持措施,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缺乏充分的政策支持和保障。经费投入方面,资金有限,不足以应对实践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和资源采购需求,这导致了实践教学设备的陈旧和落后,以及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例如,实验室的设备老化,难以开展先进的实验项目。此外,实践教学管理较为粗放,缺少完善的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不够到位,难以保证教学效果。例如,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监督不足,实践考核标准不明确。
三、“百千万工程”视域下民办高校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新时代好青年的思想根基
1.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确保其贯穿于育人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和全部过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以及实践要求。这将帮助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心得分享会,鼓励他们结合个人实践经历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百千万工程”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遗址等,开展主题演讲、情景再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和爱国情怀,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红色革命根据地,参与重走长征路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红色基因。
3.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利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服务、环保公益活动等,在实践中体现友善、敬业、诚信等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关爱孤寡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服务,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念。
(二)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新时代好青年的专业素养
1.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长期、稳定且紧密的产学研伙伴关系。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定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同步。例如,与制造企业合作开设定制化的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引入企业实际生产案例进行教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实践机会,如在企业建立校内实训车间或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学生的科研能力,如共同研发新型材料或工艺技术。
2. 根据“百千万工程”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并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调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淘汰或改造就业前景不佳的专业,新增符合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例如,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兴起,增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定比例,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如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设置软件开发项目实践课程。
3.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立创新创业课程,从创意激发、项目策划、团队组建、市场推广等方面系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启动资金支持,减轻学生资金压力。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场地、设备、技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生根。例如,为学生的互联网创业项目提供办公场地、网络设备和创业导师指导。
(三)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增强新时代好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1.积极组织学生参与 “百千万工程” 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如乡村振兴实践。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电商发展调研、乡村文化建设等活动,助力农村产业发展和文化繁荣。例如,组织学生为农村特色农产品设计电商销售方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参与社区建设实践,开展社区环境整治、社区文化活动组织、社区服务需求调研等工作,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投身生态保护实践,组织学生参与河流湖泊治理、森林资源保护宣传、垃圾分类推广等活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能力。
2.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合作,拓宽社会实践渠道。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社会调研,如参与政府民生政策实施效果评估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联合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如与慈善机构合作开展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帮扶项目,为儿童提供学习用品捐赠、课外辅导等服务。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
3.推动暑期 “三下乡”、寒假 “返家乡” 等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完善的活动组织管理机制,从项目申报、团队组建、活动实施到成果总结,形成一套规范流程。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自主设计实践项目,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家乡旅游资源开发调研项目,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活动宣传和经验交流,通过校园媒体、网络平台等宣传优秀实践项目和团队,组织实践经验分享会,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四)完善实践育人保障机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1. 政府强化政策扶持,特别针对民办高校的实践育人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政府提供土地和资金的优惠政策,以促进企业与民办高校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例如,为提供实践基地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政府设立专项改革项目,支持民办高校探索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及方法,如开展实践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同时,政府加强对民办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2. 民办高校增加经费投入,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经费预算。确保资金优先用于实践教学设备的更新和升级,采购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模拟训练设备,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包括购买实践教学软件、案例库、虚拟仿真资源等,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支付学生实习补贴和实践教学差旅费。同时,积极开拓经费来源,争取社会捐赠和企业资助,例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冠名实践项目,获取企业的资金支持。
3.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并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制定详尽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和考核方式。建立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机制,对实践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的组织实施、学生实践表现等进行全程监控。例如,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定期汇报、实地走访实习基地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综合评估学生的实践成果、实践表现、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因素。定期进行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实践教学工作,以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在推动实践育人以培养新时代优秀青年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是一项涉及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需要民办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民办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为青年学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深化产教融合,提高青年的专业技能,从而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积极贡献于社会建设;并完善相关保障机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的持续性和高效性。民办高校应持续探索和创新实践育人的方法和途径,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强化思政教育的领导作用,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加强实践育人的保障措施,以确保实践育人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实践育人的实施,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并提高学校的整体育人水平。这将为“百千万工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才俊,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华,张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基金的建立与管理研究[J].创新创业教育研究,2021,4(03):23-28.
[2]王丽,刘强.“百千万工程”背景下民办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06):12-17.
[3]赵雷,陈芳.乡村振兴实践中民办高校学生的角色与贡献[J].农业教育研究,2022,34(01):45-50.
[4]陈静,李晓.民办高校与政府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与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56-59.
[5]张伟,马超.民办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3,36(01):180-184.
[6]杨红,王磊.民办高校实践育人经费保障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财会研究,2022,33(02):67-72.
[7]周涛,李娜.民办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探索与成效[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1,34(04):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