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农村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实践探索

石富登
  
富网媒体号
2025年19期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王矿小学 730916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农村学校作为宣传教育的基层阵地,承担着培养青少年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学校如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实践,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学校宣传教育的现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包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家校合作等,以期为促进农村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共同体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基础。农村学校作为教育系统的基层单位,承担着培养青少年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农村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实现宣传教育的常态化,成为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现状分析

(一)宣传教育意识有待提升

部分农村学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宣传教育规划和实施方案。一些学校将宣传教育视为附加任务,未能将其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导致宣传教育效果不佳。

(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农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条件有限等因素,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宣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得宣传教育内容单一、形式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家校合作不够紧密

农村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不够紧密,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程度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得宣传教育难以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二、农村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实践策略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氛围

打造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农村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悬挂民族团结标语、设置民族风情宣传栏、播放民族歌曲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同时,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农村学校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和谐。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将宣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农村学校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学科中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和讲解,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素养。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农村学校应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丰富课外实践活动,拓展教育渠道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农村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民族。如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帮扶活动等,让学生在服务中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和温暖。

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农村学校应加强与周边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校际联谊、结对帮扶等方式,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际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友谊、相互学习。同时,学校可以邀请周边学校的师生来校参观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见识。

(四)强化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加强家校沟通联系:农村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建立家校共育的良好机制。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情况,向家长宣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同时,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家长志愿者活动等,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工作,支持学校的教育决策。

共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农村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的宣传教育活动。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民族文化节、运动会等活动,让家长在活动中了解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帮扶活动等,让家长在实践中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和温暖。同时,学校可以鼓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素养,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三、案例分析

(一)农村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

农村小学位于偏远山区,学生主要来自周边少数民族村落。近年来,该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学校通过悬挂民族团结标语、设置民族风情宣传栏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通过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素养。同时学校还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共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了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校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民族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班创建实践

民族中学位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背景。为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该校创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班。示范班通过开设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校际交流活动等方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同时示范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中增进友谊和团结。经过几年的实践示范班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成为了当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典范。

结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农村学校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家校合作等实践策略农村学校可以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实现宣传教育的常态化。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宣传教育投入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宣传教育规划和实施方案;家长和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实现宣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课题《农村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机制研究》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