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建构的演变

——以主要代表人物为线索

李珊
  
富网媒体号
2025年23期
云南艺术学院

明文军1认为作为一个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传承的‘自觉’的教学体系,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的实施及其文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特殊的代表性。科学化传承的建立、发展与完善,自始至终走在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上。因此本文将以被誉为“舞蹈家摇篮”的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教学法发展中代表人物的主张进行梳理。

一、时代演变: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法构建历程

(一) 初创探索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

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开始萌芽,强调“从民间舞来,舞向民间”,注重舞蹈的群众性与社会功能。新中国成立后,以戴爱莲、彭松、吴晓邦、贾作光先生为代表的舞蹈家们就在中国开辟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从广场舞向剧场舞台挺进的道路。2

1.戴爱莲——博采众长的多元融合教学

戴爱莲是中国舞蹈的奠基人之一,她强调民族舞蹈的根源性,认为“舞蹈来自于人民群众,应该归还于人民”。她主张深入民间,挖掘原生态舞蹈素材,通过田野调查记录和整理民族舞蹈,推动其走向舞台。她还倡导“人人跳”活动,“以舞育人”3。

戴爱莲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她将西方先进的舞蹈训练方法,如芭蕾的开、绷、直、立原则以及现代舞对身体表现力的解放等,与中国传统舞蹈元素相结合。她重视中国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积极倡导将各民族民间舞蹈特色融入教学。通过收集、整理和研究不同地区、民族的舞蹈素材,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元素和风格特点,融入日常教学课程中。

2.贾作光——基于传统文化根基的教学

贾作光是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人,他以“为人民而舞”为艺术追求,强调舞蹈应源于生活、服务人民。他提出舞者必须掌握“稳、准、敏、洁、轻、柔、健、韵、美、情”十字要素,为民族舞蹈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奠定了基础。

贾作光在教学起始便引导学生深度探寻民族文化根源。贾作光认为舞蹈中的节奏是可以通过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4对于民族舞蹈风格的传授极为严谨细致。从身体的基本体态,到独特的动律特征,再到面部表情所传达的情感特质,他都要求学生精准把握、细腻呈现,确保学生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现民族舞蹈的独特韵味。

(二)系统化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1.陈锦清——以舞剧为核心的教学导向

陈锦清作为北京舞蹈学校的副院长,推动了舞蹈教育体系的系统化建设。她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强调民族舞蹈风格的提炼与规范化训练,为后续教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

陈锦清以舞剧创演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将舞剧的整体结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等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上,围绕舞剧创作与表演所需的能力进行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舞剧表演与创作能力。挑选经典舞剧片段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参与剧目排练。在排练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舞剧中的角色情感、剧情冲突,通过舞蹈动作生动地展现出来。

2.康巴尔汗——强调本源风格传承的教学

康巴尔汗是新疆舞蹈教育的先驱,她对维吾尔族舞蹈的教学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强调民族舞蹈的风格化教学,注重从民族文化的根源出发,培养学生的民族舞蹈表现力。

她亲自带领学生走进乡村、牧场,观看民间艺人的表演,学习他们自然、质朴的舞蹈风格和表演方式。了解到民间舞蹈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的变化和发展,丰富了舞蹈学习的内涵,也为传承和发展民族舞蹈注入了源头活水。康巴尔汗坚持教授最纯正、原汁原味的新疆民族舞蹈。她深入挖掘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原始风貌,从动作的细节、姿态的特点到舞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都力求精准还原。6

(三)改革开放后的创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许淑英先生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了中国民间舞教材教学要狠抓根元素,由此提出“课堂元素教学法“的概念将民间舞蹈的风格元素进行提炼和系统化教学。

1.许淑媖——元素提炼与解析的教学

许淑媖引入“元素教学法”,推动教材的系统化建设。她主张从民族舞蹈的基本元素入手,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和创新能力。

深入研究各类民族民间舞蹈,将其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且能反映该民族舞蹈风格本质特征的动作元素提炼出来。这些元素是构成该民族舞蹈风格的最小单元,抓住了这些元素就等于抓住了舞蹈风格的核心。同时对每个提炼出的动作元素进行全方位剖析,包括元素的形态、发力点、运动轨迹、节奏特点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7。

2.潘志涛——强调“快乐与美丽”的教学

潘志涛的教学法强调舞蹈的“快乐与美丽”,他认为舞蹈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享受。他主张舞蹈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舞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舞蹈的内涵。

(四)特色化与现代化阶段(21世纪至今)

进入21世纪,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兴起,民族民间舞教学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学法不断丰富,包括“田野作业”“动作分析与编舞”等课程的引入,强调从实践中获取教学素材,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进行创新。

1.张晓梅——注重方法与认知的教学

张晓梅推动民族舞蹈教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提出“广场—教室—舞台”的教学脉络。她强调通过田野调查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浸润能力。她认为引导学生从心理上对艺术进行正确的认知,比单纯掌握具体技巧更为重要。张晓梅教授的教学法注重将文化内涵与技术训练相结合。她通过田野调查和文化研究,帮助学生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掌握舞蹈风格。

张晓梅教授将舞蹈编创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了“课堂教学—舞蹈创作—创作反哺教学”的互动模式。她通过个人创作经验,如《扇骨》《徽娘》《出征》等作品,将创作中的理念和技术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舞蹈创作的全过程。

2.李楠

李楠关注科技手段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助力学科成果的当代转化。她主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推动民族舞蹈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李楠强调舞蹈教学中基础与创新的平衡。他认为,舞蹈表演或创作的“突破”不应是标新立异,而应在扎实的基础之上,抓住合适的时机进行创新。

李楠鼓励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积极与他人交流,并在不同领域中不断进步。他建议学生将问题“带出去”,通过与不同背景的导演和艺术家合作学习,再将所学带回课堂,促进自身在舞蹈表演和创编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3):11.

[2]黄奕华朱律.《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9

[3]张茜,徐颃.戴爱莲以舞育人的教育观念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4,(05):125-129.

[4]鲍宇凯.“土壤与人民”贾作光蒙古族舞蹈创作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第21页

[5]骆璋.怀旧情趣——忆老校长戴爱莲和陈锦清[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3):13-17.

[6]李诗.康巴尔汗·艾买提教育理念与艺术实践研究[D].新疆艺术学院,2022.DOI:10.27907/d.cnki.gysxj.2022.000018.

[7]周丹霖.许淑媖及其“元素教学法”[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7,2(03):59-61+65.DOI:10.20070/j.cnki.cdr.2017.03.009.

[8]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