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班幼儿户外游戏活动中劳动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与策略研究

陈雅仪
  
富网媒体号
2025年47期
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摘要:大班幼儿正处于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关键时期,劳动养成教育对于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实施劳动养成教育的途径与策略。通过分析户外游戏活动的特点,提出了明确劳动任务、设计劳动游戏、培养劳动习惯等具体实施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劳动意识和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班幼儿;户外游戏活动;劳动养成教育;实施策略

引言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劳动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价值日益凸显。通过劳动实践既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与自主能力,又能引导其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作为幼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实施场域,户外游戏活动凭借其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天然实践场域与多元教育素材。当前教育实践中,如何将劳动养成教育有机融入户外游戏场景,仍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本研究聚焦大班幼儿的户外游戏场景,从劳动任务分层设计、主题性劳动游戏开发、教育情境多维构建三个维度切入,系统构建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劳动教育实施框架;通过创设层次化、趣味化、浸润式的劳动实践环境,助力幼儿在游戏化体验中形成稳定的劳动行为模式,实现劳动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

1大班幼儿户外游戏活动中劳动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1.1 明确劳动任务与分工

在组织户外游戏时,教师需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征与操作能力,合理规划活动内容并细化职责分配。这与亚当·斯密提出的专业化分工原理不谋而合,强调依据个体特质进行岗位适配。具体实施中,在游戏准备阶段,可引导部分幼儿协助教具分发;活动结束后,组织全体参与者共同完成场地归整工作。这种阶梯式的劳动参与模式,既能让幼儿在实践中感知协作效能,又能培养其秩序意识与集体责任感。

1.2 设计劳动主题游戏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巧妙融入劳动教育元素,结合幼儿生活场景与认知特点设计主题活动。例如开展"我是小花匠"种植项目,引导幼儿参与浇水、施肥等环节,孩子们通过松土、播种等真实操作,自然领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成就感。角色体验类活动如"职业体验日"同样有效,当幼儿佩戴小围裙、使用儿童工具模拟厨师备餐或保洁员清扫时,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职业认知。

劳动主题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其设计思路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角色代入的方式,幼儿得以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亲身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特征。以厨师职业体验为例,儿童在游戏环节中需要参与食材准备、烹饪流程等具体操作,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有助于提升基础生活能力,更能使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1.3 创设劳动教育环境

在幼儿劳动习惯培养过程中,科学构建户外游戏空间具有基础性作用。教育工作者需要系统规划户外活动区域,有效整合自然环境要素与功能性设施配置。具体实施时可设计农耕体验区引导儿童开展播种、灌溉等生产实践,或在游戏场景中嵌入适龄劳动器械的操作环节。这种环境营造策略能够使儿童在自然探索与游戏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劳动意识并掌握基本技能。

2大班幼儿户外游戏活动中劳动养成教育的策略

2.1 引导与鼓励相结合

在劳动启蒙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指导策略需要刚柔并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者既要通过亲身示范帮助幼儿掌握基本技能,也要及时给予正向激励。例如在户外活动环节,教师可边示范整理玩具的动作要领,边讲解操作规范,让幼儿在模仿中掌握劳动技巧。当幼儿尝试完成擦桌子等任务时,教师可先分解动作逐步演示,再引导孩子动手实践,并在过程中给予具体指导。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劳动认知,还能增强其完成任务的信心。

与此同时,教师需敏锐捕捉幼儿在劳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并及时进行正向引导。例如当幼儿专注完成擦桌子、整理玩具等任务时,教师可采用情境化评价方式——通过展示幼儿劳动过程的照片墙,或让其在集体活动中分享操作心得。这种即时性的积极互动不仅能强化幼儿的责任意识,更通过具象化的成长档案记录,使幼儿直观感受到劳动带来的集体认同感。值得注意的是,小红花、星星贴纸等象征性奖励的运用,应当与具体劳动场景深度融合,避免流于形式化激励。

2.2 家园共育

劳动养成教育的实施既需要幼儿园发挥主导作用,也离不开家庭层面的深度参与。家校协同作为科学有效的教育实践范式,通过建立制度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常态化的良性互动机制,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教师可依托专题讲座、实践观摩等多元途径,系统性地向家长传递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同时结合不同家庭结构特点,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家务指导方案,并在日常沟通中提供具体实施路径的专业指导,以此建立长效的家园共育机制。

2.3 评价与反馈

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反馈体系是保障劳动养成教育成效的关键举措。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注重对幼儿劳动参与度及阶段性成长轨迹的跟踪评估。具体可采取行为观察日志、小组互评记录等工具,系统把握其劳动价值观形成、实践能力发展及行为规范内化状况。观察记录不仅能翔实记载劳动场景中的具体行为特征,还能为教学改进提供实证数据支撑;同伴互评机制则有助于培育儿童的协作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建议建立定期家园会商制度,协同追踪幼儿劳动素养发展动态,通过教师专业视角与家长日常观察的双向印证,实现教育合力的精准化构建。这种双向互动模式既保障了教育理念的有机衔接,又能通过多维数据验证教育策略的有效性,最终形成促进儿童综合素质提升的立体化支持网络。

结语

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大班幼儿群体,其劳动素养的培育对其社会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劳动养成教育有机融入户外游戏活动场域,通过创设具身性实践情境,使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实现劳动认知重构——这种寓教于乐的浸润式教育模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幼儿对劳动本质的认知,更能系统化培育其责任担当、协作意识及生活管理能力。本文着重构建了包含梯度化活动设计、动态评价机制等要素的实施框架,为幼教工作者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科学指引。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劳动养成教育与游戏活动的多维融合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样态,这为幼儿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构筑了实践基石。

参考文献

[1]钟莹晶.在自主游戏中助推幼儿快乐成长——以本园大班户外游戏活动“小小消防员”为例[J].亚太教育,2022(14):26-28.

[2]黄娟.浅论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以大班户外游戏《绳趣》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19(19):77-78.

[3]胡雅琴.组织幼儿园大班户外游戏活动的措施[J].教师博览(下旬刊),2016,6(9):80-8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