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评价引领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一、引言
教育部办公厅于2024年11月18日《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开展情况纳入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学校要关注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注重评价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并定期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可复制易操作的先进典型经验。这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评价引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二、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评价的现状与挑战
(一)现状
目前,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开始探索人工智能教育评价的实践。例如,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中,提出开展人工智能改进优化教育教学评价行动,充分利用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多元主体、人机协同的教育评价模式,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些高校也在积极构建相关评价体系,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小雅平台,通过构建以课程知识图谱、智能问答、智能推荐等模块组成的混合教与学环境,形成了数据驱动的备、教、学、测、评、督、管服务体系,实现了教师评价精准化。
(二)挑战
1. 评价标准不完善:当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评价标准尚不统一,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对于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评价,往往侧重于知识掌握程度,而对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不够明确和具体。
2. 评价方法单一: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以纸笔测试为主,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在人工智能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发展。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项目创作等过程性评价相对缺乏,无法充分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3. 评价主体局限: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评价中,评价主体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家长、社会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较低。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结构,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发展情况。
4. 数据利用不足:虽然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但在实际应用中,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还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学校和教师对数据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能力,无法将数据转化为有效的评价信息,以指导教学实践。
三、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评价引领的策略
(一)完善评价标准
1. 构建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考察其编程能力、算法设计能力等实践技能;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注重核心素养的评价: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实验操作等方式,观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将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其跨界创新能力。
(二)创新评价方法
1.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例如,通过课堂观察、学习档案、项目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数据;同时,利用标准化测试、竞赛成绩等结果性数据,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2.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评价: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学习分析技术等,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跟踪和实时监测。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的行为数据、作业提交情况、测试成绩等进行分析,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报告,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三)拓展评价主体
1.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家长、企业、社区等多方参与评价过程,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评价的格局。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家长可以参与学生的项目展示和学习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企业和社会专家可以为学生的实践项目提供指导和评价,拓宽学生的视野。
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设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路径,并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加强数据利用
1. 完善数据采集与分析体系: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规范数据采集的标准和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算法等,对学生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规律和问题。
2. 基于数据的评价与决策:将数据分析结果应用于教学评价和决策过程中,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方案;同时,学校管理层也可以基于数据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的意义与实施
(一)意义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全国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欲望。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和方法,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应用。通过观摩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学案例和成果展示,教师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3. 推动教育经验共享:展示交流活动有助于总结和推广可复制易操作的先进典型经验,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经验共享。优秀的教学模式、课程资源、评价方法等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提高整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实施
1. 搭建展示交流平台: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全国性的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示平台。线上平台可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等,方便各地师生随时浏览和学习;线下活动可以组织现场展示、经验分享、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2. 加强活动组织与管理: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组织流程,明确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参与对象等。加强对活动的宣传推广,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学校和师生参与。同时,建立健全活动的评审机制和奖励制度,确保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
3. 注重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对展示交流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成果,要及时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通过举办培训活动、编写案例集等方式,将优秀成果向其他学校和教师进行推广,促进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转化。
五、结论
加强评价引领是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法、拓展评价主体、加强数据利用等策略,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指导。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育经验的共享与传播。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评价体系,为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