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措施

江雪
  
富网媒体号
2025年67期
南京鼓楼滨江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探讨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及合同外部因素均可能引发法律风险。为有效防范,需严格审查合同主体资格,明确合同条款内容,选择合法合规的合同形式,遵守法律强制性规定;加强合同变更管理,确保合同履行到位,规范合同解除与终止程序,完善合同争议解决机制;密切关注政策法规变化,加强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预防,关注市场动态并合理规避风险。

关键词: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引言: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涉及合同签订、履行及外部因素等多个方面。由于工程项目复杂多变,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法律风险。本文旨在分析这些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合同双方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

一、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1.1 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法律风险。合同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和特定领域的资质要求,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合同主体不具备相应资质或超越权限订立合同的情况,如承包人无施工资质却承接工程,或发包人未取得土地使用权即进行工程建设,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合同无效并引发法律纠纷。同时,合同条款作为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关键,若在签订过程中双方对合同内容理解不一致或表述不清,导致条款不明确或存在歧义,如工程质量标准、工期要求、价款支付方式等关键条款约定模糊,都容易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此外,合同形式也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某些类型的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而工程项目实践中存在的口头约定或简单草签书面合同的情况,一旦发生纠纷,将难以维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最后,合同内容还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否则如承包人违法转包或分包工程,或发包人强制要求承包人使用不合格材料等行为,都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1.2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法律风险。由于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现场条件变化等原因,合同内容可能需要进行变更,但管理不善或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合同变更无效或产生新的争议,如未按规定程序审批、未签订书面变更协议等。同时,合同双方应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然而由于一方或双方的原因,合同履行可能不到位,如承包人未按约定完成工程、发包人未按时支付价款等,这些行为可能构成违约并引发法律纠纷。此外,合同解除与终止是合同关系消灭的重要方式,但不当的解除与终止,如单方面解除合同、未按照法定程序终止等,也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进而产生法律纠纷。合同争议解决机制是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但在工程项目实践中,存在争议解决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如合同中未明确约定或约定不合法的争议解决方式,这可能导致争议解决效率低下或结果不公。

1.3 合同外部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

在合同外部因素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法律风险。政策法规的变化可能直接对工程项目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如环保政策、税收政策的调整可能导致工程成本增加或收益减少,同时还可能影响合同的有效性和履行可行性。此外,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是工程项目中难以预测和避免的风险,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等意外事件都可能对项目实施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或需要变更合同条款。另外,市场波动也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材料价格、人工费用的波动可能导致工程成本增加或收益减少,同时还可能影响合同双方的履约能力和意愿。

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2.1 合同签订前的法律风险防范

在合同签订前,为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必须进行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首先,要严格审查合同主体的资格,这包括但不限于对承包人的施工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资质的核查,以及对发包人土地使用权、规划许可证等合法权限的确认。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有效性和后续履行的顺利性。同时,合同条款的磋商和约定也是防范法律风险的关键环节。双方应就合同内容展开充分讨论,确保条款全面、具体、明确,且严格符合法律规定。特别是对于工程质量标准、工期要求、价款支付方式等核心条款,更需详细约定,力求表述清晰,避免任何模糊或歧义之处。此外,合同形式的选择也不容忽视。应确保所选合同形式合法合规,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对于需要书面签订的合同,双方必须郑重其事地签字盖章,以作确认。最后,还应充分了解并严格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确保合同内容合法合规,从而有效避免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导致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的风险。

2.2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有效规避风险,必须加强合同变更管理,确保整个变更程序既规范又合法合规。当合同条款因各种原因需要变更时,双方应及时进行友好协商,并明确变更内容,随后签订书面的变更协议,以此作为变更的法律依据。同时,为了保障合同变更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还应建立健全合同变更审批制度,对变更申请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每一次变更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合同履行阶段,双方都应秉持诚信原则,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承包人需按照约定的工期和质量标准完成工程,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要求;发包人则应按时支付工程价款,并提供必要的施工条件,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为了及时发现并纠正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问题,还应建立健全合同履行监督机制,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此外,在合同解除与终止时,也应规范相关程序,确保解除或终止行为符合法定程序,且双方已达成一致意见。对于需要解除或终止的合同,双方应及时进行协商,并签订书面的解除或终止协议。同时,为了保障合同解除与终止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还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审批制度。另外,合同签订前就应完善合同争议解决机制,明确约定争议解决方式,并确保其合法合规。对可能发生的争议,双方应及时协商并寻求妥善解决途径,同时建立健全争议解决机构和制度,确保争议解决的高效性和公正性。

2.3 合同外部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防范

在合同外部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防范方面,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前瞻性。首先,应密切关注政策法规的变化动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及时了解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情况。对于任何可能影响到工程项目实施的政策法规变化,都要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其对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的潜在影响。一旦发现合同条款可能受到政策法规变化的影响,应立即与合同对方进行协商,及时签订书面补充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有效规避法律风险。同时,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工作也至关重要。应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体系,确保在灾害或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为了进一步减轻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对工程项目的影响,还应投保相应的保险,为项目提供额外的保障。此外,市场动态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应密切关注材料价格、人工费用等的波动情况,及时了解并掌握其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对于可能受到市场波动影响的合同条款,应提前与合同对方进行协商,签订补充协议,明确价格调整机制或风险分担方式。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确保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有效保障。

结束语: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至关重要,关乎项目成败与双方权益。通过严格合同签订、加强合同履行管理、密切关注外部因素变化,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可大大降低法律风险。未来应继续完善合同管理体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保障双方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华.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与风险防范[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20,37(6):112-118.

[2]李明.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工程管理,2019,27(3):45-51.

[3]王勇.建筑工程项目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研究[J].建筑技术,2018,45(2):78-8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