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一心二根三入四润”模式在建筑材料课程思政体系中的文化传承与德育渗透探索

成宏霞 曾援 桂正学 聂华 李博
  
富网媒体号
2025年79期
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 重庆永川 402160

摘要:本课题专注建筑材料课程的思政文化传承与德育渗透,开创性地引入“一心二根三入四润”模式。此模式以建筑发展史为根基,结合思政要素与课程特性,从课标、教材、教学实践三个维度达成思政教育融入。借助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深入探究该模式的应用及与思政的融合情况。面对当前建筑材料课程思政实施的挑战,该模式提出明确目标、奠定融合基础、深化实践等策略。实施案例证实其有效可行,还从师资、资源、管理等方面构建保障机制。最后剖析成果与不足,展望未来方向,旨在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传承文化精髓,实现德育目标。

关键词:“一心二根三入四润”模式 建筑材料课程 文化传承与德育渗透

一、引言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教育领域,课程思政至关重要,它强调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责任感。建筑材料课程作为建工专业核心,既授知识、培能力,又重价值观引导。当下社会对该领域人才要求提升,将思政融入此课,是培育有担当、讲道德、懂环保工程人才的关键之举。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着重探究“一心二根三入四润”模式在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文化传承与德育渗透中的运用。此模式围绕学生展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全面贯穿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资源及评价体系。它追求潜移默化的教育成效,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着重培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为培育多元化工程技术人才筑牢根基,推动建筑材料课程思政建设迈向新高度。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并分析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课题创新之处在于提出并应用“一心二根三入四润”模式,从模式应用与思政融合的视角出发,为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思路,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心二根三入四润”创新教育模式与建筑材料课程思政紧密相连、内涵深刻。

“一心”以建筑发展史为核心,为学生思政教育筑牢基础,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悟历史智慧与人文精神。“二根”挖掘建筑史思政要素,关注课程思政需求,构建全面思政体系。

“三入”将思政融入课标、教材和教学各环节,实现无缝对接。“四润”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全方位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塑造高尚情操与社会责任感。

建筑材料是人类文明重要物质基础,其发展应用影响国家发展。将其课程与思政融合,能让学生了解我国材料领域成就与挑战,激发爱国情怀与创新意识,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一心二根三入四润”模式下文化传承与德育渗透路径

(一)以“一心”为导向明确目标

以建筑发展史为中心,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文化传承与德育渗透的具体目标应设定为:通过深入剖析建筑材料的演变历程,阐述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道德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职业道德。这一目标旨在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建筑材料的专业知识,还能从中领悟到建筑材料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德育精神。

(二)“二根”奠定融合基础

专业根基巩固:结合建筑材料专业知识,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与德育元素。例如,在讲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建筑材料的应用时,可以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与道德观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材料与文化、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政根基强化:加强思政理论学习,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教师应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与思政教育理论,将其融入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通过鲜活教学案例与丰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思政综合素养。

(三)“三入”实现深度融合

在建筑材料知识教学中,文化传承与德育内容的融入至关重要。从红烧土块到青砖的演变,展现了建筑技术进步和华夏文明底蕴。青砖作为传统材料承载历史文化价值,广泛应用于传统建筑修缮和复建。通过介绍其制作工艺、历史沿革及现代应用,如上海新天地清水砖墙,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勇于创新,培养文化自信和道德观念。实践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性能测试和应用设计,结合具体案例讲解道德责任与环保要求。情感融入则通过讲述感人故事和历史事件,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促进文化认同与道德内化。讲述从红烧土块到青砖的演变,不仅展示了建筑技术的进步,更突显了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讲述建筑材料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及其在环保方面的贡献,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四润”达成育人效果

在建筑材料教学里,“四润”育人效果显著。文化浸润上,教师深入讲解建筑材料文化史,展示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应用与内涵,助力学生认识和理解材料文化价值,推动文化传承弘扬。道德浸润时,剖析工程案例、融入道德故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浸润通过模拟职场、专家讲座等,让学生提前感受行业动态。价值观浸润则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像环保建材推广,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多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实施案例分析

(一)具体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过程

案例背景:《绿色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本案例基于“一心二根三入四润”模式,以绿色建筑材料为切入点,旨在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实现对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德育渗透。

“一心”导向:明确以绿色建筑发展史为中心,阐述绿色建筑材料在环保、节能方面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二根”奠定基础:结合绿色建筑材料的专业知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与德育元素,同时加强教师思政理论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三入”深度融合:在知识层面,介绍绿色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及应用;在实践层面,组织学生参与绿色建筑材料的实验与测试;在情感层面,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绿色建筑材料的情感共鸣。

“四润”达成效果:通过课程内容的深入讲解,实现文化浸润,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材料的文化价值;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通过模拟职场环境、专家讲座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对学生润心、润情、润物、润人的教育。

(二)案例实施效果评估

问卷调查与访谈显示,学生对绿色建材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高。不仅学了专业知识,环保、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也增强。期末考成绩佳,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有提升,思政考核素质道德水准高。案例成功用“一心二根三入四润”模式,实现文化传承与德育渗透。未来会优化教学设计、提教学质量,让教学成果更显著,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

五、保障机制与建议

保障机制构建核心在于师资队伍建设,需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定期培训以提升文化传承、德育渗透能力及专业素养。同时,开发融入思政元素的教材与案例,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教学资源库。

改进建议包括:深化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培养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鼓励参与研究与实践,建立交流平台;完善教学资源,确保内容时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全面评价体系,从多维度评估学习成果,并持续更新资源,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把“一心二根三入四润”模式用于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文化传承与德育渗透,成效显著。学生文化自信、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得以提升,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理解行业文化内涵与道德要求,为职业发展筑牢根基。展望未来,教育工作者会持续深化该模式研究与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以提高效果。同时,会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其综合素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建筑材料”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设计》

作者:赵红艳、李刚、汤骅 发表于《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9期。

2.《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作者:卢灿丽发表于某学术期刊或教育类网站上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一心二根三入四润”模式下《建筑材料》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Z233456S)的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