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师舞蹈学儿童戏剧课的教学实践探究

文丽君 薛晓娟
  
富网媒体号
2025年76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当前学校教育注重思政与各类课程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在潜移默化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儿童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将高师儿童戏剧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探讨了当前课程思政在高师舞蹈学儿童戏剧课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阐释了在高师舞蹈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挖掘儿童戏剧的思政元素;提出了教学实践的三大策略: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并结合高师舞蹈学儿童戏剧教学特色,设计了教学实践案例,以期更好完成儿童戏剧课程思政建设,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课程思政 儿童戏剧课 立德树人 教学实践

新时代,课程思政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理念,主张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课程与思政理论相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儿童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将舞蹈、语言、音乐等艺术形式有机融合,营造一个开放式、互动式和引导式的学习环境,不仅提升学生艺术表现、情感表达、审美素养、智力开发、合作交流等多元智能,还可以延伸到学生自我发展、独立人格的培养,构建一种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在高师舞蹈学儿童戏剧课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丰富课程内涵,增强课程适应性和创新性。

一、挖掘思政元素,构建思政渠道

课程思政元素是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的价值观,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构建课程思政系统的首要条件。全面把握课程思政元素,才能构建良好的儿童戏剧课程思政实施渠道,优化育人生态、完善课程思政支撑体系。[2]

(一)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积极价值和深远影响的文化遗产,对我们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和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许多儿童戏剧和舞蹈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我们从中撷取提炼加工,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歌舞剧。如在神话故事《哪吒闹海》教学中,深入挖掘其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学生探讨哪吒勇敢无畏、敢于反抗权威的精神,倡导学生在戏剧排演中要有独立意识、创新精神,勇于面对困难。再如出自《山海经》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通过舞蹈演绎戏剧故事,表现出精卫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以此引导学生在排演过程中深刻体会这些精神内涵,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传承下去,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提升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美育思政课程体系。[3]

(二)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元素

社会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科学的社会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儿童戏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蕴含着对人类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正确思政教育的引导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在表演时更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一部戏剧的灵魂就是该故事的内容主题,优秀戏剧的主题应具备人类共同的情感,抑恶扬善,反映社会与人生。在儿童戏剧当中,主题不但要符合儿童的成长环境、生长过程、生命经验,更要引导孩子们建立积极科学的价值走向。比如一些倡导环保、友爱、互助的作品。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角色形象和人物关系、情节走向,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价值观。例如,舞蹈学同学排演的《海的女儿》,表达了蓝色海洋孕育了人类的生命,海洋动物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但是近百年来人类的发展却严重污染了海洋生物环境的故事,由此“保护海洋环境,人人有责”的主题深入学生内心。此外,儿童戏剧中的角色形象也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意义,通过儿童戏剧作品中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如勇敢、友善、诚信、团结等元素的展现,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

(三)团队协作意识元素

在儿童戏剧排练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较好的交流沟通、团队协作,才能完成排演任务。舞蹈学生个性较强、专业能力有差异,因此要因势利导,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在班级授课中可以将学生分为6-8人的戏剧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担任小组长,在组长带领下独立开展剧本编创、戏剧排练的探究与合作。在戏剧情节演绎中,通过舞蹈队形的编排和变换,既要完成个性角色的塑造,又要大家齐心协力完成集体舞,才能呈现出精美的戏剧作品,以此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四)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元素

在儿童歌舞剧排演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角色扮演时,学生可以自行创造角色的舞蹈动作、表情和台词,设身处地地思考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动机,鼓励学生跳出常规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意,有助于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在没有脚本的情况下,即兴表演迅速做出反应,锻炼学生的灵活性和适应力,在意外和未知的情况下快速思考,有助于培养头脑风暴能力和对变化的接受度。[4]例如,在以“梦想”为主题的儿童歌舞剧创作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创造出各种富有创意的舞蹈场景,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提升有效教学策略,全面实施育人目标

全面实施育人目标就要通过有效教学策略,达到“学有特长,全面发展,德智双全,身心两健”的教育目标。通过实施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牵动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导学策略、完善综合评价提升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合作交流,最终实现“全人”教育的育人目标。

(一)优化教学内容

1.选择适合的儿童戏剧作品

戏剧作品的核心是主题,围绕主题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的情节是引人入胜的关键。情节的发展要符合生活逻辑或情感逻辑,符合人物性格的成长,可以通过一个典型事件去揭示生活的本质。要挑选既符合儿童审美又蕴含思政元素的作品,针对不同的思政主题,编创生动的故事情节。例如,对经典儿童故事进行改编的儿童戏剧作品,像《白雪公主》可以教导儿童善良、勇敢面对邪恶;《神笔马良》能体现正义战胜贪婪。在舞蹈学专业儿童戏剧课中,可以让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舞蹈编排和表演,通过肢体语言展现故事中的价值观。

2.戏剧作品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

通过改编中国优秀民间文学和神话故事传说,应用国风艺术元素,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博物馆资源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例如,以中国民间故事《田螺姑娘》为例,将其改编为儿童戏剧,在舞蹈编排中可以融入民族舞蹈,体现江南水乡的舞蹈风格。这样既能传承本土艺术舞蹈,又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勤劳、善良等思政元素。还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将川剧变脸融入舞蹈学戏剧教学中,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不仅能得到艺术美的熏陶,还能培养认真、坚持、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5]此外取材博物馆馆藏文物,通过戏剧作品展示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例如,舞蹈专业学生排演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同学们扮演了代表中国特色的典型文物,用歌舞刻画出文物特点,以精湛的舞蹈表现了文物“思家-归家”的乡情乡愁。

3.补充思政教育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补充相关的思政教育素材。运用历史故事、模范人物、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进行讲述和分析,向同学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比如,在讲解某一儿童戏剧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时,可以补充一些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风俗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在排演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儿童生活的歌舞剧时,可以补充当时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坚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5]

(二)改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在高师舞蹈学儿童戏剧课的思政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创设与儿童戏剧作品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排演以森林为背景的儿童戏剧时,通过布置森林场景、播放森林音效等方式,营造出森林的氛围,让学生想象森林中小动物的性格特点,模仿它们的动作,即兴创编出舞蹈动作,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从而深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思政元素。

2.主题项目教学法

以儿童戏剧作品项目为载体,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戏剧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儿童戏剧创作项目,从剧本创作、舞蹈编排、角色表演到最后的舞台呈现,每个环节都融入思政教育要求。例如以“爱在四季”为主题的戏剧活动中,整个项目由专业教师设计和指导,保证戏剧表演在艺术表现和教育质量上的高标准,围绕“四季的传说”——春、夏、秋、冬”发生的故事为主题展开,在每个季节中代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如春季赞美“诚信”与“友善”,夏季宣扬“公正”与“法治”,秋季探索“自由”与“平等”,冬季传承“爱国”的伟大民族精神。

3.沉浸体验法

沉浸体验法可以让学生完全投入到戏剧活动或环境中,让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完全融入其中,从而获得更深刻、更真实的感觉和体验。在沉浸式体验与情感认同中,扎根于真实的生活经验,走进历史现场,丰富融合纬度。正如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6]这意味着,戏剧创作应深入生活,紧贴实际,使其更具认同感、真实性。因此将学生带入戏剧故事的发生地,如革命基地、博物馆或传统文化展览等历史现场,体会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沉浸于眼前的民俗风情,让角色的初心和使命看得见、摸得着,由此极大地增强学生在情感层面上的体验和认同。

(三)完善教学评价

1.加强思政评价指标

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强思政评价指标。除了对学生的舞蹈技能进行评价外,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例如,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作品中的思政内涵,是否能够在表演中体现出积极的价值观等。这可以促使学生更加重视思政学习,提高思政教育在课程中的实际效果。在价值观传递上,评价学生在儿童戏剧作品中是否准确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考查学生在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情况,如是否合理运用了民族传统舞蹈元素、是否对传统文化故事进行了有创意的改编等。[7]

2.多元综合评价

采用多元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以及社会评价。教师评价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包括思政教育方面的成果。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想收获进行反思。学生互评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8]社会评价:可以邀请家长、专业教师等社会人士参与评价。多元评价在于从多个维度、不同层面提供丰富的评价信息,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准确。

3.专业技能提升评价

在舞蹈学专业的儿童戏剧课程教学中,专业技能的提升也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要将所学的专业技能有机融入戏剧舞蹈中,通过巧妙运用专业技能技巧和各个舞种,表现剧中角色性格特点和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舞蹈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感、表现力以及舞台呈现的整体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在戏剧舞台上,舞蹈技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包括考查学生的舞蹈动作的设计、舞蹈队形的变化等是否合理、优美。戏剧表演技巧,如表情、台词、角色塑造等方面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9]

4.综合素质发展评价

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是对学生思想品德、专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评价。舞蹈学《儿童戏剧排练与表演》课程在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中,除了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活动,如团队协作上,观察舞蹈学专业学生在儿童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情况,是否能够有效地沟通、协调,是否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创新能力上,评价学生在儿童戏剧作品创作过程中是否有独立思考和独特的创新能力。此外角色扮演、课程总结报告等,也作为全面考查学生在戏剧课程中的综合表现评价因素。评价结果与学生的个人发展计划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在戏剧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实现全面发展。[10]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 时代的风气 ”。党的二十大强调育人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在高师舞蹈学儿童戏剧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理论教学与学生戏剧实践活动,以及舞台表演、课程汇报、多元评价等形式,把“立德树人”作为贯穿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以“德”为先,将道德、情怀、责任精神内容引入戏剧教学活动中,通过训练学生在戏剧表达中的演唱、舞蹈、演奏、编创、舞美等能力进行多元综合,讲好中国故事,以更高远的站位、更深刻的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时代的召唤和需要,为建设富强中国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2]刘长海,马伟杰:原方,课程思政元素的类型解析与整合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22(4)

[3]胡首龙.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院校的传承研究[J]林区教学,2024-07-15

[4]荣婕,基于戏剧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的研究[J],戏剧之家 . 2024 (15)

[5]张莹,儿童戏剧教育中的赣文化传承研究[J],戏剧之家 . 2024 (22)

[6]徐皖闽,核心素养视域下学前儿童戏剧课程建设[J]集美大学学报,2020年7月

[7]徐琳琳 耿庆菊,以“戏剧+思政”涵育时代新人的路径研究[J]华夏教师 . 2024 (18)

[8]刘妍,教育戏剧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2023 (04)

[9]赖琼琼,探索“课程思政”视阙下高校舞蹈教学内容的构建[J]戏剧之家 .艺术评鉴 . 2021 (11)

[10]乔一帆,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 . 2023 (18)

备注:本论文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儿童戏剧排练与表演》实践教学特色研究(立项号:23JG08SZ) 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文丽君,女,1968年出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双师型教师。主授《儿童戏剧排练与表演》《艺术概论》《音乐鉴赏》等课程。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发表十几篇论文,并编著《音乐鉴赏》(北师大出版社)教材一部。指导学生在教学能力大赛中多次获奖。

第一作者:文丽君,女,1968年1月出生,汉族。籍贯,湖南省湘潭市。本科学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双师型教师。研究方向:儿童戏剧教育、艺术教育、音乐教育。

第二作者:薛晓娟  女1972年4月,民族:汉,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学历,本科(研究生同等学历)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