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水利水电工程投资决策分析

匡姣君
  
富网媒体号
2025年82期
祁东县水务集团 湖南衡阳 4216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额度日益增加,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切实加强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投资决策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阐述了投资决策中成本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提出了优化投资决策的路径,以期为水利水电工程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成本;水利水电工程;投资决策;成本分析;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影响广泛的特点,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投资决策,直接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统的投资决策往往只关注前期建设成本,而忽视后期运营维护费用,导致实际费用超支现象频发,全生命周期费用分析能够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直至报废,对项目的全过程费用进行综合考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系统地探讨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水利水电项目投资决策的有关问题。

一、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概述

1.1 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定义

全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工程从初始投资到最终报废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维护以及报废处置等各个阶段所需费用。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法,对工程项目真实的成本状况进行更准确的评估和预测,从而达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是一种具有较强的投资效益。

1.2 生命周期成本构成要素

水利水电工程全寿命周期费用包括初始费用、运行费用、维护费用、修理费用、环境费用、报废处置费用等多个方面,其中,全寿命周期费用中,运行费用和维护费用占比较大,应重点关注和分析。

1.3 全生命周期费用理论运用优势

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能够帮助决策者更清晰地了解和控制项目的真实成本,实现项目长期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将全生命周期成本纳入投资决策分析,有助于避免成本决策的短视,提高项目投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项目投资的成本最大化。

二、水利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

2.1 成本识别与分类

费用识别是水利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费用分析的基础环节,目的是对各阶段具体费用项目及费用发生规律进行全面的明确。针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应分别鉴定规划设计阶段费用、建设施工阶段费用、运行维护阶段费用和报废处置阶段费用,并对每一阶段费用进行详细记录、核对和分析,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同时,为了提高后续分析的效率和精确性,需要对成本按照发生性质进行合理分类,比如按照费用的直接性或间接性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成本的变化特征,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通过不同维度的分类,更加精确地界定成本,便于在决策分析过程中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策略,保证成本分析的有效执行,从而实现成本成本控制的目标。

2.2 成本估算方法

成本估算是进行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关键环节,决定了投资决策的可靠性,通常采用类比法、参数法、因素分析法、经验法等多种方法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成本估算。类比法适用于已有类似工程的经验数据进行成本估算,操作简便但精度取决于类比对象的相似程度,参数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各成本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精确的特点,在工程成本估算中应用广泛。因素分析法通过分析影响成本的具体因素,确定其与成本的关系,从而计算估算值,而经验法则依靠专家或历史数据总结的经验数据进行估算。通常参数法与因素分析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估算精度,实现更为精确的成本预测,为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2.3 成本敏感性分析

成本敏感性分析旨在确定成本变动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程度,明确成本控制的重点方向,通过该方法识别项目各环节和因素对成本影响的程度和敏感性,从而找出决定项目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敏感性分析通常采用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联合分析的方法,单因子分析更简明易懂,能直观呈现单一因子变化时对总体成本的影响程度;多因子联合分析则更为复杂,能体现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综合影响效果,更贴近工程实际,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利用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投资决策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成本管理措施,集中资源控制对总体成本敏感性较高的因素,确保工程项目的经济性明显提高。

三、水利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措施

3.1 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在设计方案拟订过程中,结合项目所在地实际,综合比较工程布局、建设规模、技术路线、材料选用等因素,降低工程建设和后期运行管理的成本。在设计阶段开展价值工程分析,去除不必要的功能和重复性建设内容,避免设计标准过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通过多方案经济性比选,选择投资低、效益高、技术成熟、建设方案,达到设计成果既能满足工程要求,又能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在设计过程中,应确定设施运行维护成本,强化设计与后期运行维护的有效衔接,实现长期成本控制。

3.2 建设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是成本控制的重要阶段,直接决定项目实际投资效益的实现,要严格制定和落实施工过程管理制度,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防止进度拖延造成人工、设备和资金投入;加强质量控制,降低质量出现问题造成返工,减少建设材料和资源浪费;严格工程变更程序,防止随意变更或增加建设内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合同管理要精细化施工合同条款,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完善费用支付程序,降低风险成本;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实施精细化、标准化施工管理流程,从源头上实现施工阶段成本有效控制。

3.3 运行维护阶段的成本控制

运维阶段费用控制的核心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日常维护机制,使设施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长期费用的投入。通过设备规范化维护管理制度,建立设备档案,明确维护责任和保养周期,防止重大设备故障的发生,定期进行设备检查、评比和保养,使设备的各项维护工作有了新的提高。运行阶段还应重点加强设备状态监测和诊断工作,及早发现潜在问题,开展预防性检修,避免因设备严重损坏而产生高额维修费用。同时,根据设备运行状况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时机,避免过早或过迟更新设备造成资源浪费,通过规范日常运行管理行为,提高运行效率,实现持续降低运行维护阶段的成本投入。

3.4 报废处置阶段费用控制情况

报废处置阶段成本控制主要是在设施设备拆除处理和场地恢复上抓经济性措施,制定详细的设施拆除技术方案,明确拆除流程和处置方法,防止拆除过程发生非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同时,设施拆除后的材料分类回收再利用,产生资源循环利用价值,降低新材料购置成本,节约处置费用开支;在环境恢复上,制定科学的场地恢复措施,减少环境治理成本,加强对设施处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拆除和处置行为符合环保要求,避免违规行为造成的经济处罚风险,总体规划处置阶段的各项工作,通过有效的措施使设施报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达到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目的。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以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为基础的投资决策分析而形成的。通过深入的成本识别、精确估算和敏感性分析,为水利水电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坚实保障,采取科学的成本控制措施,使工程各阶段成本得到合理优化,工程长期投资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工程结构设计方案经济评价[J]. 黄建瓯;罗方.建筑经济,2020(12)

[2] 基于结构可靠度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J]. 黄建瓯;罗方.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9(03)

[3] 基于可靠度理论与LCC理论的重力坝优化设计[J]. 许晓瑞;张敏;李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