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文化人视角下的小学低年段词语教学探索 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刘胡兰》教学为例

童欣
  
富网媒体号
2025年88期
南京市紫金山小学 210014

摘要:本文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刘胡兰》一课为例,聚焦文本,从学科整合融入“红色”基因、知晓“党员”涵义感知革命英雄精神、从点到面走进英雄人物及英雄群体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革命精神,实现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价值的延伸,传承“红色”文化。关键词:以文化人;小学低年段;词语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基于统编版教材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笔者将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刘胡兰》一课为例,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如何紧密结合教材进行整合,在聚焦语言的过程中,体悟革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一、传承“红色”文化,学科整合融入“红色”基因

学校是红色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教材集中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授课之前,笔者梳理了教材内可供挖掘的“红色”因子,除语文教材外,“刘胡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低年级)第二讲“一心跟着共产党”中也以故事叙述的方式出现,在这一讲中,除了“刘胡兰”的故事,还按年代顺序讲述了八位优秀共产党员和一个英雄抗疫群体的英雄事迹。

因此,将语文课程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整合,借助丰富的教材、鲜 活

的故事,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党的光辉形象,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以“刘胡兰”为引,将“红色”文化与课本、学科深度融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一个革命英雄人物的魅力,在课后迁移中以身边的“共产党员”为例,从时空融合上深化“优秀党员个人和群体”的幅度,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进行过渡,打破学科界线,在儿童心里播下爱国的种子。

二、知晓“党员”涵义,初步感知革命英雄精神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对系统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有难度。基于学情考虑,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少先队员”和“党员”的涵义仍在初步认知的水平上,一是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成为“少先队员”,如何让学生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感受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和自豪,成为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需要进一步引导,二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低年级)第一讲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虽在开学初便对党旗、党徽等元素有了初步了解,但如何让学生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也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感同身受的情境进一步阐发。

因此,本课的导入便以“一面党旗”和“一个党徽”为引,让学生温故知新,随后借用入党誓词中的“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名牺牲一切”的誓词,让学生在心中进一步知晓“共产党员”的涵义,拉进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课堂以“共产党员”贯穿始终,导入环节与“入党誓词”的初次了解到课堂结束的“群体宣誓”的视频引入,让“共产党员”的真正涵义深厚植入,同时也为《读本》第五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埋下伏笔。

三、扫清“文本”障碍,从点到面走进英雄人物

本课的语文要素“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感受人物的形象”是对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语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与提升,本单元的课文有鲜明的主题教育意义,但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二年级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背景资料是本课的一大难点。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利用多种方法,在扫清“文本”障碍时融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革命圣地、革命时间等重点细节,帮助学生解决理解的困难,将红色基因从点到面传承下去,让历史更加鲜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第一自然段出现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原因以及心情”这些关键词,让学生不仅对人物有认知,也对革命人物相关的所有要素有所了解。

1.时间地点,心中有数

基于学生学情,“刘胡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社会化的词语距离学生较远,因此,联系社会文化语境进行词语教学,能让学生突破词义的表面意思,体会词语蕴含的情感和社会文化内涵。因此在讲解“1947 年 1月 12 日”这个时间词语时直接出示时间轴,并随即介绍:“这个时间距离我们有点远,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945 年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我们结束了抗日战争,1949 年 10 月 1 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之间的大部分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进行解放战争,本篇故事发生的时间就在这段时间里。”一个“时间轴”便可以带动学生去探索时间背后的故事,一个地点“山西云周西村”便可以探寻与之关联的所有历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字以后的阅读中学会发现这些藏在文字里的细节,让学生不仅读懂词义,更能受到社会文化的陶冶。

2.正反人物,对比识记

词语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关键词语的理解尤其重要。理解词语的一般意义只是词语教学的基本要求,还需要体会词语的独特意思、变化意义和作用,作者的情感态度、思考方法等。因此在讲授“叛徒、国民党反动派”和“烈士、共产党员”这组词语时,笔者从正反两个视角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概括:“同样是表示人物,有些人物是正义的,叫正面人物,所以我们用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有些人物是邪恶的,叫反面人物,所以我们用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能够自觉地借助上下文、课文内容语境,去比较词语的不同运用,并联系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促进学生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词语蕴含的情感和社会文化内涵,学以致用。

四、逐步“点化”难点,了解英雄人物意志超绝

本课的教学策略,以文本分析为基础,通过“联系文本”的问题设计和任务驱动带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从具体可感的“收买、威胁、牺牲”三个词语入手体悟革命传统;以拓展资料内容的整合为导向,通过适当的补充政治、历史、时事新闻类视频、图片等材料,供学生在多向度比照中深入挖掘革命精神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替换、比较、辨析,在语境中理解词义,把握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因此,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联结,让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以获取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阅读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收获的感悟。

五、联系生活实际,“写、观、读”中深化理解英雄事迹

在课堂的最后,继续聚焦“词语”,通过书写“刘胡兰牺牲前给乡亲们的留言条”将本课的词语和语文园地中的“留言条”进行整合。本环节承载着多重任务,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梳理回顾;二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将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与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相结合,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和教学情境中达到增强的阅读感受力、加深阅读理解力、开发阅读探究力和创造力的效果;三是教师帮助学生在朗读材料和已有知识经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擦亮英雄的个体形象。

英雄是时代的精神象征,要想让学生感受革命精神,单靠个体往往比较单薄,而英雄群像则能更好地凸显时代精神特征。因此,课堂的最后播放“跨越时代的共产党员齐诵入党誓词”的视频,英雄群像引导学生从历史走向现实,实现了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价值延伸。

学英雄是为了让英雄人物走进学生内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会继续让革命英雄人物的品质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基于语境理论的小学词语教学策略探究张俊燕 - 《教育观察 》- 2019童欣,1996-06,女,汉族,江苏省,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