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从语言暴力到正向沟通:基于T.E.T.沟通理念的幼儿教师话语重构研究
摘要:为了改善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语言暴力现象,促进幼儿教师话语的积极转型,文章基于T.E.T.(教师效能训练)沟通理念,分析了当前幼儿教师话语中存在的命令式、威胁式以及过度评判等问题,探索了从语言暴力向正向沟通转变的有效路径。研究表明,通过运用"我信息"表达、积极倾听等T.E.T.沟通技巧,教师能够有效重构课堂话语体系,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幼互动关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语言暴力;T.E.T.沟通理念;话语重构
幼儿教育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师的语言交际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当前幼儿教育现场中,教师习惯性使用命令、指责、威胁等消极话语,这种语言暴力不仅损害师幼关系,更会对幼儿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基于这一现实问题,T.E.T.沟通理念为幼儿教师话语重构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该理念强调通过积极倾听、理解共情和双向对话,建立平等尊重的师幼关系。因此,深入探讨基于T.E.T.理念的幼儿教师话语重构策略,对于消除语言暴力、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幼儿教师语言的现状
幼儿教育现场中的语言暴力问题虽不如肢体暴力般显著,但其危害性不容忽视。在日常教育活动中,隐性的语言暴力表现为教师无意识使用带有讽刺意味的话语,如对幼儿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懂事"等,这类话语往往伴随着不耐烦的语气,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课堂教学中,命令式和威胁式话语频繁出现,教师习惯用"不准"、"必须"、"赶快"等命令性词语进行管理,甚至采用"再不听话就不准玩玩具了"、"不好好吃饭就告诉家长"等威胁性言语要挟幼儿,这种做法严重影响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在评价方面,教师倾向于使用否定性表达,对幼儿的不当行为直接给予批评,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真是太调皮了"等,而忽视了对幼儿行为背后原因的关注和理解。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话语权过度集中的现象普遍存在,体现在教师过多占用说话时间,习惯性打断幼儿发言,较少给予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这种单向的话语传递模式,不利于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1]。面对这些问题,转变教师的沟通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更加民主平等的师幼对话关系,创造积极友善的教育氛围。
2.基于T.E.T.沟通理念对幼儿教师话语重构的启示
2.1"我信息"代替"你信息"的表达方式
T.E.T.沟通理念中"我信息"的表达方式对幼儿教师话语重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传统教育中,教师习惯使用"你信息"进行批评和指责,如"你太吵了"、"你怎么又不专心"等,这种表达方式容易引起幼儿的抵触情绪。而"我信息"强调教师表达自身感受和需求,通过描述行为、影响和感受三个要素,实现有效沟通。在具体运用中,教师可以将"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乱了"转变为"玩具需要好好摆放,我们一起来整理好吗";将"你们跑来跑去太危险了"改为"走廊上有好多小朋友在活动,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我们需要慢慢走"。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传达了教师的关爱,更让幼儿感受到被关心和呵护。在处理冲突时,"我信息"的运用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说"看到你们为玩具争执,很担心会受伤,建议轮流使用",而不是简单命令"不准抢玩具"。通过表达真实的情感和关切,有助于幼儿理解教师的立场,促进双方建立信任关系[2]。同时,"我信息"的表达也能帮助幼儿学习处理情绪的方法,当幼儿遇到困扰时,教师可以引导其用"我感到……因为……"的方式表达内心感受,这对幼儿情商的培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都有积极作用。
2.2积极倾听建立双向理解的桥梁
真正的积极倾听不仅仅是单纯地听取幼儿说话,更需要教师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倾听过程中。教师在倾听时应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通过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传递关注和理解,同时运用简短地回应词如"嗯"、"原来是这样"来表示在认真聆听。当幼儿表达困难或情绪低落时,教师可以采用温和的语气说"你是不是觉得很难过?"、"听起来这件事让你很困扰"等话语,帮助幼儿梳理和表达内心感受。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面对幼儿的提问和想法,教师需要给予充分的回应时间,避免急于打断或纠正。比如当幼儿在讲述自己的想象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然后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等方式,鼓励幼儿继续表达。积极倾听还包括对幼儿非语言信息的关注,通过观察幼儿的表情、动作和语气,准确把握幼儿的真实情感需求。在处理幼儿间矛盾时,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用"你的意思是……"、"让老师确认一下……"等方式复述和确认,帮助幼儿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其学会相互倾听和理解。
2.3无输法则创造双赢的沟通氛围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采用强制命令或妥协退让的方式处理问题,这种做法要么压制了幼儿的需求,要么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无法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运用无输法则时,教师需要与幼儿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方案,充分尊重双方的需求和感受[3]。例如,在处理幼儿不愿意午睡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了解幼儿不想睡觉的原因,然后与幼儿一起商量:"既然你现在不想睡觉,那么可以安静地看会儿绘本,等感觉困了再睡,这样好吗?"通过这种方式既照顾到幼儿的意愿,也确保了教室的安静秩序。在组织集体活动时,面对部分幼儿想玩积木而另一部分想画画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共同商议:"可以把教室分成安静区和活动区,想画画的小朋友在安静区,想玩积木的小朋友在活动区,大家轮流交换",这样的解决方案既满足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又培养了幼儿的协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幼儿之间争抢玩具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出解决建议:"用计时器来计时,每人玩5分钟,然后交换",通过这种方式既避免了冲突,又让幼儿学会了分享和等待。
结束语
幼儿教师话语的重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基于T.E.T.沟通理念的话语重构,为消除教育现场中的语言暴力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运用"我信息"表达、积极倾听、无输法则等沟通策略,教师能够建立起更加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创造温暖友善的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粟锋.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话语权重构及其路向[J].教育科学论坛,2025,(05):1.
[2]张凌燕.构建温暖安全生活场域、提升幼儿内驱力的教师话语转变研究[J].幼儿教育研究,2023,(02):55-58.
[3]张丹,王双宏.论适应幼儿自发性学习的教师话语修养[J].北极光,2020,(01):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