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非遗+文旅融合模式的创新实践与经济效益分析

——以浙江非遗主题旅游为例

罗雅心 李愉 董芝莹
  
富网媒体号
2025年110期
宁波大学 315211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非遗主题旅游为例,探讨非遗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及其经济效益。通过对浙江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购物节、数字藏品交易等案例的实证研究,分析非遗文旅融合的模式、效益与挑战。研究发现,非遗与文旅融合不仅能够提升非遗的传播效能,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衍生消费”的闭环。本文为非遗文旅融合提供了实践指导和政策建议,为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关键词:浙江非遗;文旅融合;经济效益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遗面临着传承断层、技艺失传等严峻挑战。近年来,文旅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非遗与文旅的结合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浙江作为非遗资源丰富的省份,拥有越剧、龙泉青瓷、杭州丝绸等世界级非遗项目,以及众多地方性非遗技艺。近年来,浙江积极探索非遗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通过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购物节、数字藏品交易等形式,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非遗与文旅的结合不仅是文化保护的创新路径,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及其经济效益,分析其模式、成效与挑战。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为非遗保护提供新的路径;二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三是为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非遗作为文旅产业的核心资源,其活态化传承能够丰富文旅内涵,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文旅产业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型。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文旅融合与非遗保护的相关理论,探讨非遗与文旅结合的内在逻辑。通过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选取浙江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购物节、数字藏品交易等案例,具体分析非遗文旅融合的经济效益。

二、理论基础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文旅融合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其核心在于通过文化资源的体验化转化,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资源不再仅仅是静态的展示对象,而是通过创意、设计和科技手段转化为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旅游产品。

非遗技艺的体验化转化是非遗文旅融合的关键环节。传统的非遗技艺往往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普通游客难以直接理解和欣赏。通过互动体验、沉浸式展示等方式,可以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旅游产品。“文旅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其核心要素是将非遗文化的元素进行提炼、加工、再设计,融入到现在的乡村旅游中。”分析非遗文旅融合如何通过消费链的延伸带动地方经济增长是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旅融合能够创造多样化的消费场景,从非遗产品的销售到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的开发,从非遗体验活动的收费到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形成了完整的消费链。

“非遗 +”生态系统的构建是非遗文旅融合的高级形态。非遗与旅游、科技、文创等产业的跨界融合,能够形成多元化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模式。例如,“非遗 + 旅游”可以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和景区;“非遗 + 科技”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非遗 + 文创”可以开发具有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这种跨界融合不仅能够丰富非遗的呈现形式,还能够吸引更多不同领域的资源和人才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非遗保护生态系统。

三、浙江非遗文旅融合的实践案例

1. 浙江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浙江开发了16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涵盖传统技艺、戏曲、民俗等多个领域。这些线路通过非遗技艺的现场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数据显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的游客满意度高达92%,直接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增长。

2. 非遗购物节与消费体验

“非遗购物节·浙江消费季”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广非遗产品。线上平台提供非遗产品的展示与销售,线下活动则通过非遗技艺的现场演示和互动体验,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2022年,非遗购物节的销售额突破1亿元,非遗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显著提升。

3. 数字藏品与NFT交易

浙江积极探索非遗数字藏品的交易模式,以龙泉青瓷为例,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藏品。2022年,龙泉青瓷数字藏品的交易额达到500万元,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进一步拓展了非遗的传播渠道。

四、非遗文旅融合的经济效益分析

非遗文旅融合显著提升了传承人的收入水平。非遗购物节为传承人提供了直接面向市场的平台,其作品不仅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售出,还能通过线上渠道拓展销售范围。数字藏品交易则利用区块链技术,将非遗作品数字化,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和收藏爱好者,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经济价值。此外,文旅融合为传承人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的开发,使得传承人能够通过现场展示、教学互动等方式获得持续的收入,增强了其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传承人不再仅仅依赖政府补贴或传统销售渠道,而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非遗技艺的经济价值,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非遗传承工作中。

非遗文旅融合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显著。“非遗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文化素材和创意源泉,文化创意产业也给非遗提供了创新机制和融入现代社会的平台。”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当地交通、餐饮、住宿等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销售。非遗购物节和数字藏品交易也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非遗购物节通过集中展示和销售非遗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形成了短期的消费高峰;数字藏品交易则通过线上平台,将非遗作品的影响力扩大到全国乃至全球,进一步提升了地方非遗品牌的知名度和经济价值。这些活动不仅直接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还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非遗元素的融入显著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数据显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的游客数量同比增长40%,成为文旅产业新的增长点。非遗文旅融合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了更具文化内涵和体验感的旅游产品。非遗文旅融合还为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通过“线上引流—线下体验—衍生消费”的闭环模式,实现了文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这种闭环模式不仅丰富了文旅产业的内容,还提升了文旅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浙江非遗主题旅游的案例分析,发现非遗与文旅融合能够显著提升非遗的传播效能,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衍生消费”的闭环模式。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为非遗文旅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未来,非遗文旅融合的创新方向包括:一是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二是加强非遗与文创、科技等产业的跨界融合;三是推动非遗文旅融合的国际化发展,提升非遗的全球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袁乐,张明月.文旅融合背景下地区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以江苏常州为例[J].美与时代(上),2024,(02):129-132.DOI:10.16129/j.cnki.mysds.2024.02.016.

[2]许静.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主题乡村旅游路径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5):73-78.

[3]缪顾贤,冯定忠,章运.“互联网+”推动下浙江非遗文创产业孵化生态圈建设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9,(11):45-47+9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