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区块链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路径与创新实践

——以浙江非遗为例

李愉 董芝莹 罗雅心
  
富网媒体号
2025年110期
宁波大学 315211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面临传承人断层、技艺流失危机。区块链技术凭借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特性,为非遗保护提供新路径。本文以浙江龙泉青瓷、东阳木雕、越剧为例,探讨区块链在非遗确权存证、技艺传承、商业转化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与 NFT 技术,实现版权保护与数字资产化,构建全生命周期溯源机制,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实践显示,该技术提升传承人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但也面临技术适配不足、文化语境剥离、法律支持缺失等挑战。未来需完善政策与标准化建设,助力非遗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数字化保护;浙江非遗;创新实践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历史记忆,但在现代化浪潮中遭遇传承人断层、技艺流失等困境。区块链技术凭借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溯源特性,为非遗保护提供创新路径。其通过智能合约实现非遗确权与版权保护,构建数字化认证体系解决传承人身份认定难题;借助分布式账本建立全生命周期溯源机制,提升非遗作品市场公信力;依托NFT(Non-Fungible Token)推动非遗从静态保存转向活态传播。本研究以浙江龙泉青瓷、东阳木雕、越剧为例,结合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论证区块链在确权存证、技艺传承、商业转化等维度的应用效能,构建“技术—文化”协同理论模型,探索数字版权交易、非遗元宇宙等实践,为非遗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二、理论基础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溯源等核心特性。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加密算法将数据打包成区块,每个区块通过哈希值与前一个区块相连,形成链式结构。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金融、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可“实现文化市场中的版权保护,为创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进而推动文化数据的流转传播。”

区块链技术构建“技术赋能—价值转化—生态重构”模型,为非遗保护提供新思路。在确权与溯源方面,利用时间戳和哈希算法记录非遗创作、技艺改良及传承谱系,形成不可逆的全链路证据链。如龙泉青瓷通过区块链建立从矿料到烧制的数字指纹系统,解决版权纠纷和仿冒问题。在数字资产化层面,借助智能合约和NFT技术,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交易的数字文化单元。东阳木雕通过NFT实现“一物一码一权属”,提升文化附加值。“NFT,即非同质化代币。由于我国法律对’代币’有所规范与限制,因此将NFT翻译为’非同质化通证’更恰当。目前尚无行业公认的NFT定义,但广义上来讲,NFT 是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不可互换、独一无二、可验证、可流通、可交易等特性的数字资产所有权。”在文化传承维度,以分布式账本保存非遗知识体系完整性,如越剧通过区块链记录唱腔演变和师徒传承脉络,构建“数字基因库”。该框架将区块链技术特性与非遗文化属性深度耦合,形成“技术信任”治理范式,助力非遗保护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迁移。

三、浙江非遗的区块链应用实践

浙江非遗资源禀赋深厚,拥有龙泉青瓷、东阳木雕、越剧等11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及千余项省级项目,形成“百工汇聚”的文化生态,但保护形势严峻。“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有将近40个剧种。根据普查结果,8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减少一个剧种。”当前,浙江通过数字化改革建成非遗数据库等平台,推动非遗从档案存储转向场景应用,但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占比超七成,技艺存续风险加剧;其二,版权纠纷频发,如青瓷釉色配方、木雕图样盗用等问题;其三,传统展陈模式导致传播效能低下,年轻群体参与不足,文创同质化严重。此外,非遗的分散性与活态性特征使数字化面临文化基因提取难、跨域协同效率低等结构性矛盾。这一现实背景亟需技术创新重构保护范式,为区块链技术的介入提供了实践空间。

龙泉青瓷借助区块链实现“全流程上链”,通过物联网采集工艺参数并结合时间戳生成“工艺 DNA”证书,实现全链路溯源。其《青瓷千年》NFT 系列将开片纹路算法化生成动态数字藏品,单日成交额破百万,带动实体销量增长 40%,实现非遗保护与商业价值双赢。东阳木雕通过“雕魂链”平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建模,将作品转化为可溯源数字资产包并分阶段授权,其 AR 虚拟展馆突破地域限制,吸引超 50 万青年用户,推动非遗向文化 IP 运营转型。越剧则打造“数字基因库”,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记录名家数据并分布式存储经典剧目信息,形成传承模板。其《梁祝·蝶韵》NFT 系列融合影像与数字艺术,吸引 90 后藏家占比达 65%,还构建“贡献者经济模型”,形成保护、创新与收益闭环,助力剧种在数字时代焕新。

四、区块链在非遗保护中的效益分析与挑战

区块链技术在非遗保护中展现出显著的效益,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效益方面,区块链技术显著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的收入水平。例如,龙泉青瓷传承人通过数字藏品交易,年收入增长超30%。这种增长不仅为传承人提供了稳定的经济保障,还增强了其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保护行列。同时,区块链技术对地方经济贡献显著。“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非遗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渠 道。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设有非遗专区,便于非遗传承人和 企业在线销售产品、进行网络营销。”以龙泉青瓷为例,2022年直接带动地方GDP增长约1000万元。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涵盖数字资产开发、市场推广等多个领域。例如,云南通过推广“非遗工坊+农户”模式,带动了4万多名群众就业。

挑战方面,区块链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问题。“目前,将区块链技术、非同质化通证技术应用于 非遗文创品行业,无论面临的是机遇还是挑战,都是 对非遗文化继承和未来发展的完善过程。”部分非遗项目在数字化过程中面临技术门槛高、成本高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降低技术复杂度。数字化传播过程中,非遗的文化语境可能被剥离,导致文化内涵的流失。例如,部分非遗数字藏品在市场推广中过于强调商业价值,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保护。此外,当前法律法规对区块链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支持不足。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遗数字化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尚未全面覆盖,亟需完善相关政策。

五、结论

区块链技术为浙江非遗保护提供了创新路径,有效解决版权争议,提升传播效能,并推动非遗从静态保存转向活态传承。通过智能合约与NFT技术实现非遗确权、数字资产化及全生命周期溯源,增强市场公信力。实证案例表明,龙泉青瓷等传承人借助数字藏品交易实现收入增长30%以上,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然而,技术适配性不足、文化语境剥离及法律政策滞后等问题制约应用深化。未来需从三方面优化:一是提升技术适配性,确保非遗文化原真性;二是融合数字经济,拓展数字展陈、虚拟IP等新业态;三是推动国际化合作,扩大非遗全球影响力。建议完善专项政策与资金支持,建立技术标准与评估体系,平衡技术应用与文化保护,通过多方协作构建非遗数字化保护生态,为非遗可持续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 冯亚,陆梦涵. NFT在非遗数字化文创品中的应用 [J]. 山东艺术, 2023, (03): 6-13.

[2] 秦蕊,李娟娟,王晓,等.NFT:基于区块链的非同质化通证及其应用[J].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2021,2(2):234-242.

[3] 潘雨. 区块链背景下VR技术赋能非遗数字化交互设计 [J]. 家庭影院技术, 2024, (18): 32-35.

[4] 吴梦龙,王小路.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索 [J]. 绥化学院学报, 2024, 44 (06): 96-98.

[5] 杨建新. 浙江省非遗保护事业的回顾和展望 [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 22 (03): 8-13+72. DOI:10.15965/j.cnki.zjys.2024.03.0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