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大思政课”框架下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及跨部门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马梦鹤 车星霏
  
富网媒体号
2025年112期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 100876

摘要:本论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探讨在高校中如何利用美育教育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构建跨部门协同育人的机制。通过对北邮党建与思政工作实践的调研与分析,本文提出以“情感共鸣—价值认同—行为内化”为核心的教育路径,利用大型典礼教育和校园美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艺术形式融入育人过程。研究发现,艺术作为一种共同语言,不仅软化了传统说教模式的生硬,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主体参与,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感染力。本文为高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思政课;美育教育;思政教育;跨部门协同;育人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转型升级的要求。传统的说教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青年对个性化、体验式教育的需求,而美育教育凭借其情感激发和艺术感染的特点,为思政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通过军训活动、青春歌会和开学典礼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探索出了一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大思政课”框架下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并构建跨部门协同育人机制,为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理论创新提供新贡献。

二、文献综述

当前关于思政教育与美育教育融合的研究多集中在各自领域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案例分析上,但系统性地将二者有机整合,并构建跨部门协同育人的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艺术教育在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以及塑造价值认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在构建国家认同、强化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将两者优势互补,通过跨部门联动实现全员育人,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三、理论框架

(一)“情感共鸣—价值认同—行为内化”路径

基于前期理论构建和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以“情感共鸣—价值认同—行为内化”为核心的教育路径。首先,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其在美的体验中自然接纳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通过跨部门协同设计多样化活动,将情感体验转化为价值认同;最后,通过持续性的实践活动使认同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真正实现由优秀向卓越人才的转变。

(二)跨部门协同育人机制

传统高校中,各部门、各学院在美育和思政教育中的工作相对独立,缺乏有效联动。本文倡导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即通过资源整合和信息互通,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利用大型典礼教育、校园美育实践活动等平台,实现宣传、学生管理、文艺创作等多部门的联动合作,以艺术为纽带提升育人质量和教育感染力。

四、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为理论框架提供支撑。

·案例分析法:以北京邮电大学开展的“青春歌会”、“军训小指挥活动”、“开学典礼”等实践活动为案例,探讨艺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实证调研法:基于前期调研数据和实践反馈,分析各部门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

五、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

在“大思政课”框架下,本研究围绕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际应用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并以具体案例验证了跨部门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下面从大型典礼教育、校园美育实践活动、跨部门协同机制三大维度进行详细论述:

(一)大型典礼教育

在开学典礼和校庆等活动中,通过校徽佩戴、授旗仪式、入学誓词和艺术表演等环节,学校不仅营造了庄重而充满仪式感的氛围,更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将学校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传递给学生。这种模式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是“大思政课”理念在实际活动中的有力体现。

(二)校园美育实践活动

以“青春歌会”为例,该活动通过歌曲、舞蹈、情景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将红色文化和北邮精神融入到青年学子的日常生活中。活动设计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体验感,在跨部门协同下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其思想政治认同。

(三)跨部门协同的实践探索

在军训小指挥活动中,由文艺团、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等多部门联动,通过红歌教学、现场指导和成果展示,不仅提高了活动的整体质量,也验证了跨部门协同育人的有效性。通过这种跨部门协作机制,学校成功构建了一种整合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实践模式,为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

六、讨论

(一)创新之处

·模式创新:将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打破了传统单一教育模式,实现了情感共鸣和价值内化的转变。

·跨部门协同:通过整合各职能部门资源,以艺术为纽带,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网络,极大提升了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效能。

·实践效果显著:从开学典礼、青春歌会到军训小指挥活动,各项实践活动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在校内形成良好反响,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尽管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活动内容、跨部门协调及资源整合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不同部门间在协同工作中尚缺乏统一规划和长效机制。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推动信息化平台建设,强化多部门协同的制度保障。

七、结论

在“大思政课”框架下,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通过构建“情感共鸣—价值认同—行为内化”模式和跨部门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本文的研究不仅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实践中解决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闻洁璐,王铜.“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道路探究”[J].《教育进展》,2024,14(3):681-686.DOI:10.12677/ae.2024.143431

[2]清华大学.“新版‘思政实践’课程:在社会大课堂筑牢信仰之基”[EB/OL].清华大学官网,2024-11-07.

[3]人民日报.“【理响中国】以‘大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育人成效”[EB/OL].人民网,2024.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教育部官网,2025-01-19.

[5]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的通知”[EB/OL].教育部官网,2024-03-19.

本文系“北京邮电大学2024年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资助”课题项目。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