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路径探讨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通过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德育氛围等策略,将德育教育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实践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教学内容
引言: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的脱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尽管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之间的脱节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一方面,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挖掘不足。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关注课文的字词解释、语法结构和文学知识,而忽视了课文背后所蕴含的德育价值。例如,在讲解一篇描写英雄人物的课文时,教师可能更多地强调人物的外在行为,而较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背后所体现的精神品质,如勇敢、无私、奉献等。这种对德育元素挖掘的不足,导致德育目标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侧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渗透。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成绩上,而对德育目标的关注较少。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答题能力,而较少引导学生从道德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课文。这种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使得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难以有效开展。
此外,德育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不够明确。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虽然会提及德育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这些目标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例如,教学目标中可能会提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未能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导致德育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二)教学方法与德育效果的局限性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在实现德育效果方面存在诸多局限。传统讲授法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在德育教育中效果不佳,因为德育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自我感悟。例如在讲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若教师只是机械地朗读课文、分析诗句,而不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雷锋精神,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认同雷锋精神,无法将其内化为自身品德。
小组讨论法在德育教学中也常流于形式。在组织小组讨论时,部分教师未明确讨论方向与引导要点,学生讨论内容偏离德育主题,或者只是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探讨问题本质。如在讨论“诚信”话题时,学生可能只是简单列举一些诚信事例,而未深入思考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践行诚信,导致讨论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当也限制了德育效果。虽然多媒体能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但部分教师只是将其作为展示文字、图片的工具,未充分发挥其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作用。在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时,若未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的德育元素,学生可能只关注画面的新奇,而忽略对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的领会,使得多媒体教学未能有效服务于德育教育。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挖掘德育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里,优化教学内容、深挖德育资源是融入德育教育的基础。教师要深度钻研教材,不放过任何一个德育契机。像《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师不仅引导学生领略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与丰富物产,更可借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通过展示西沙群岛的战略意义、历史变迁,让学生明白守护国土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拓展阅读材料选取时,要注重德育导向。选择蕴含优秀品德教育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夏洛的网》,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友情的珍贵与无私奉献精神。教师还可引入本地文化特色读物,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风土人情,培养热爱家乡情怀。比如介绍家乡名人的故事,激励学生学习先辈的优秀品质,传承地方文化。
写作教学也可融入德育元素。布置作文题目时,结合生活实际与品德培养方向。如让学生写“我身边的文明行为”,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文明现象,强化对文明行为的认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文明。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不仅关注写作技巧,更对学生传达的价值观进行点评与引导,深化德育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德育效果
创新教学方法能让德育教育更具吸引力与实效性。情境教学法可营造生动德育场景。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通过模拟寒冷冬夜场景,让学生扮演小女孩,体会其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与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之情。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时代背景视频,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背后的社会现实,增强对幸福生活的感恩之心。
小组合作探究法利于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提升德育认知。组织学生探讨“如何在校园倡导节约粮食”,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深入思考节约的意义与践行方法,学会相互尊重、集思广益,将节约意识扎根于心。
角色扮演法也是有效的德育手段。在学习历史故事课文时,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如在《将相和》中扮演蔺相如和廉颇,学生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演绎人物言行,深入理解顾全大局、知错能改等品德内涵,在亲身体验中提升道德修养。
(三)营造德育氛围,强化德育影响
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能让学生在无声中接受熏陶。校园环境的布置要处处彰显德育元素。在教室悬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书法作品,时刻提醒学生保持内心宁静,培养节俭品德。在校园宣传栏展示古今道德模范的事迹,从孔子的仁爱思想到雷锋的无私奉献,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标杆。
举办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之星”评选,对诚实守信的学生进行表彰,让身边的榜样激励全体同学。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生在准备与参与过程中,深化对感恩的理解,学会珍惜与回馈。
家校合作是强化德育影响的重要支撑。教师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品德表现,家长在家中以身作则,如在家庭聚会中尊老敬贤,为孩子树立道德榜样。学校举办家长培训活动,传授家庭德育的方法与技巧,形成家校携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结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营造德育氛围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路径,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推动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文秀.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教育[J].小学生(中旬刊),2021,(10):16.
[2]王燕.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21,(01):51-52.
[3]江晓玲.如何把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