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五位一体”视域下中小型国有企业命运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
摘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框架下,中小型国有企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职工与企业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结合党建思想引领、考核评价驱动、长期激励激发、培养平台赋能、暖心工程助力五大维度,探讨中小型国有企业如何通过系统性机制创新凝聚发展合力。研究发现,通过强化政治认同、优化管理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核心能力、增强情感归属,能够有效实现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有机统一,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五位一体;中小型国有企业;命运共同体;党建引领;长效激励
引言
中小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既关乎国家战略布局,也依赖职工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当前,部分企业面临职工归属感不足、创新动力弱化、管理效能滞后等问题,亟需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治理模式。“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企业与职工的价值共生,而“五位一体”战略则为这一目标提供了系统性框架。本文从党建、考核、激励、培养、关怀五个层面,剖析中小型国有企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旨在为优化国企治理体系、激发组织活力提供理论支撑。
一、筑牢命运共同体的政治根基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一是深化理论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定期开展专题党课、红色教育等活动,增强职工对党的方针政策与企业战略的认同感。二是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建立“党员示范岗”“责任区”等载体,引导职工在技术创新、安全生产等环节发挥先锋作用。三是完善党组织参与决策机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议事会等渠道,保障职工对企业重大事项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形成“目标同向、责任同担”的治理格局。进一步而言,党组织需将党的群众路线融入企业治理,建立常态化“职工意见直通车”机制,通过定期调研、座谈等方式,精准捕捉职工诉求,并将其转化为企业决策的参考依据。这种双向互动模式,能够有效弥合管理层与基层职工的信息鸿沟,增强政治引领的实效性。
二、构建科学化的责任共担机制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连接企业目标与职工行为的桥梁。中小型国有企业需建立分层分类的动态考核机制,实现个人绩效与企业效益的深度绑定。首先,优化考核指标设计,将党建成效、安全生产、创新贡献等纳入评价维度,避免单一经济指标导向。其次,推行“双向反馈”机制,通过定期述职、360度评估等方式,促进管理者与职工在目标设定、过程改进中的双向沟通。最后,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绩效表现与职务晋升、评优评先挂钩,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竞争环境,推动职工从被动执行者向主动担当者转变。在此过程中,需引入“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双轨并行机制。例如,对技术研发岗位,可增加“阶段性成果验收”权重,避免因长周期项目导致考核失真;对一线生产岗位,则侧重“安全规范执行率”“质量合格率”等过程指标。此外,可借助数字化工具构建绩效考核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职工能力短板,为后续培训提供精准依据。这种精细化考核体系,既能体现公平性,又能引导职工与企业战略目标深度协同。
三、打造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引擎
传统短期物质激励难以满足职工对职业成长与价值实现的需求。中小型国有企业需构建物质与精神并重的长效激励机制。一方面,探索股权激励、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工具,使职工能够共享企业发展红利,强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注重精神激励的导向作用,设立“工匠人才”“创新标兵”等荣誉体系,并通过企业文化宣传、事迹宣讲等方式提升职工成就感。此外,建立职业发展双通道,为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提供差异化晋升路径,破除职业天花板,激发职工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为实现激励的可持续性,可引入“动态激励池”概念,即根据企业年度利润、战略目标完成度等指标,按比例提取激励基金,确保激励力度与经营效益正向关联。同时,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将职工参与技术攻关、志愿服务等行为转化为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培训机会、休假福利或晋升资格。这种“物质+精神+成长”三位一体的激励框架,能够满足职工多元化需求,尤其对新生代职工而言,其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共振效应将更为显著。
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基础
职工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直接影响命运共同体的稳定性。中小型国有企业应构建“学习-实践-创新”一体化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分层培训机制,针对新入职职工、骨干人才、管理者等群体设计定制化课程,重点提升数字化技能、管理能力等现代企业所需素质。二是搭建内部知识共享平台,通过技术攻关小组、跨部门协作项目等形式,促进经验传承与协同创新。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实训基地,为职工提供技术研修、学历提升等机会,推动企业从“用人”向“育人”转型,实现职工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在此过程中,需注重“实战化”培养导向。例如,可推行“项目制学习”模式,将企业真实业务难题转化为培训课题,由职工组队提出解决方案,并由专家评审团评估落地可行性。优秀方案可直接应用于实践,并对团队给予奖励。此外,可建立“内部导师库”,选拔技术能手、管理精英担任导师,通过“师徒结对”实现隐性知识传递。这种“学用结合、以战代训”的培养模式,既能加速职工能力提升,又能为企业储备战略人才。
五、培育归属感为核心的情感纽带
情感认同是命运共同体得以维系的精神内核。中小型国有企业需关注职工多层次需求,构建物质保障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暖心体系。在物质层面,完善薪酬福利制度,动态调整社保、住房补贴等标准,尤其关注一线职工、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在精神层面,通过心理健康辅导、家庭关怀计划等措施,帮助职工缓解工作压力。此外,打造特色企业文化活动,如技能竞赛、文体联谊等,增强团队凝聚力,使职工在情感层面形成“以企为家”的归属意识,为企业攻坚克难提供持久精神支撑。进一步深化暖心工程,需建立“职工幸福指数”评估机制,定期从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家庭支持等维度开展满意度调查,并基于结果优化关怀举措。例如,针对双职工家庭,可提供弹性工作制或子女托管服务;针对偏远地区职工,可增设探亲假和交通补贴。同时,探索“职工互助基金”,通过企业注资、职工自愿捐赠等方式,为突发困难的职工提供应急援助。这种系统性关怀网络,能够从根源上消解职工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企业发展,实现“情感留人”与“事业留人”的有机统一。
结论
中小型国有企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以“五位一体”为框架,通过党建强化政治认同、考核驱动责任共担、长效激励激活创新动能、培养体系赋能核心能力、暖心工程凝聚情感纽带,实现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深度融合。这一系统性路径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双重支撑,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治理优势。
参考文献:
[1]赵华威.民主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职、企”命运共同体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5,(01):82-84.
[2]沈晓艳.构建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J].理论学习与探索,2022,(04):73-75.
[3]常波,郑娜.构建国有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J].企业管理,2021,(S1):346-347.
[4]陈楠.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人本管理构建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J].东方企业文化,2023,(S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