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策略分析

李正
  
富网媒体号
2025年163期
江苏政通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6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策略。首先分析了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必要性,阐述了其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接着从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城乡融合等多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策略,旨在为实现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国土空间格局;土地开发利用;优化策略;可持续发展

一、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必要性

(一)资源承载能力的约束

我国国土辽阔,但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不足,且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土地资源的承载压力不断增加。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受损,甚至出现土地资源枯竭的危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合理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和布局,是缓解资源承载压力、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迫切需要。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能够引导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合理流动,促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协同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发展[1]。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国土空间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导致森林砍伐、湿地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土地开发利用全过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制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的开发活动,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将生态保护作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首要原则,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区,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严格遵循生态规律,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科学编制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形成“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避免规划冲突和重复建设。

(三)促进区域协同,城乡融合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同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城乡用地布局,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三、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策略

(一)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1.明确规划目标与原则

国土空间规划应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等原则。规划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要兼顾长远利益,为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2]。

2.优化主体功能分区

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应注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质量;重点开发区域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集聚;限制开发区域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开发区域则应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

3.加强规划实施与监督

建立完善的规划实施机制,明确各部门在规划实施中的职责,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规划执行中的问题,保障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应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等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严格限制红线内的开发活动。通过立法手段,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针对因不合理开发导致的生态退化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例如,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对退化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和植被重建,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通过生态修复,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提升生态服务价值。

3.构建生态网络体系

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斑块为基础,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体系。生态廊道可以促进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增强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稳定性。通过生态网络的建设,形成完整的生态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三)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城市建设用地方面,推广多层、高层建筑,提高土地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减少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在工业用地方面,鼓励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同时,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2.实施土地用途管制

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禁止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特别是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通过用途管制,引导土地资源向高效利用的方向配置,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推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

在农村地区,推广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城市地区,发展立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模式,拓展土地利用空间。同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单位产品土地消耗,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加强区域合作与协同

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通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承接,实现优势互补。例如,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地区则为东部地区提供资源和市场支持,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东部地区应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中西部地区则应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区域经

济的协调发展。

3.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区域间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区域间的交通瓶颈,促进区域间的要素流动。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水平,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1.优化城乡用地布局

根据城乡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城乡用地布局。在城市地区,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农村地区,推进村庄布局优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同时,加强城乡之间的土地利用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吸引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同时,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促进城乡人口的合理分布。

3.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强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策略

(一)加强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

1.开展土地资源调查

定期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现状。通过土地资源调查,为土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盲目开发和资源浪费[3]。

2.建立土地监测体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土地监测体系,对土地开发利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土地利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和生态问题,为土地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二)优化土地开发利用结构

1.合理确定各类用地规模

合理确定各类用地规模是优化土地开发利用结构的基础。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避免无序扩张;优先保障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确保粮食安全;适度开发未利用地,提升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推动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针对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土地整治、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例如,在生态脆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恢复生态功能;在城市周边地区,通过土地整治,增加城市绿地和生态空间,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三)推动土地开发利用的市场化改革

1.完善土地市场交易机制

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交易规则,完善土地出让、转让、租赁等交易制度。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监管,防止土地交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2.探索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将土地资源作为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探索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路径。通过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稳定来源。同时,通过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开发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加强土地开发利用的政策支持

1.制定土地开发利用政策

制定土地开发利用政策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如降低土地使用税、减免相关税费等,鼓励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化发展。同时,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对生态修复、土地整治等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促进土地生态环境改善和质量提升。此外,还可出台产业引导政策,推动土地资源向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领域配置,提升土地综合效益,实现土地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4]。

2.加强土地执法监管

加强土地执法监管是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环节。应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违规转让、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土地管理秩序。同时,推进土地执法监管信息化建设,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动态监测和精准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管理水平,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结论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等一系列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国土空间的利用效率和生态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确保各项策略的有效实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国土空间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旺彬,谢坤坚,段正松,等.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以宁明县为例[J].大众科技, 2024, 26 (06): 64-71.

[2]赵陈怡. 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N]. 中国财经报, 2024-09-21 (003).

[3]杨帆.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背景下景泰县农业空间格局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 2024, (14): 36-38.

[4]吴承敏,任海利. 贵州省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4, 39 (06): 163-176.

作者简介姓名:李正,性别:男,出生日期:1979-,民族:汉,籍贯:河南漯河,职称:中级-城乡规划,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土地规划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