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双减”政策下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作业策略研究
摘要:“双减”政策下的学生作业,要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作业形式要多样化,不搞一刀切,既激发要兴趣,又要提升了学习力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作业;基础型;提升型;拓展型;趣味型
“双减”要求的是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要求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必要巩固作业还是需要的,但必须优化作业质量,让它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分层作业,它就是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基础为本,体现它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和“双减”政策相符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让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 下文结合小学六年级数学作业布置,谈谈分层作业的策略研究。
一、基础型作业
基础型作业,就是直接应用教材概念类题目。这类作业提供给班级中学习有很大困难的学生,让这些孩子能翻翻书、看看例题,能直接模仿完成的作业,数量要少。
这学期任六年级数学教学任务,班级中有3位学生数学非常不理想,其中2个孩子是乖巧类型;另一个孩子是从不做数学作业的。对于这3个孩子就布置基础型的作业,每天就几个简单作业让他们练练,并及时批阅,手把手教他们订正,同时翻着书,告诉他们书上第几页,讲的是什么内容,例题是怎么做的。他们开始还有些情绪,后来慢慢有了学习的成就感。勤于完成每天作业,也会主动找班级中会的同学辅导。改变了原来作业拖拉或不做不交的习惯。
因此针对这类型的孩子,基础型作业就会带给他们成功的喜悦和充满力量的自信,从而改变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和兴趣,甚至会慢慢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走出以往学习阴影,点燃自己心中已几乎熄灭的希望之火。
二、提升型作业
提升型作业,就是以模仿教材提供的例题改变的习题为主,另外添加一两道基础变化题,即提升型作业。这些作业的对象是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目的是巩固为主,稍加提升。
譬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一课后,这些学生的作业中增加了两道提升题:(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要结合正方体棱长特征先求出棱长是多少厘米,再求出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中间转了一个弯:复习了正方体棱长的特征,也巩固了本节课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对于这些同学来说,稍动动脑是可以解决的。(2)把一个正方体叠放在一个长方体上面,组成一个复合图形,求它的表面积。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求两个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和,再减去减少的面的面积,难点在于减少了哪些面?这就要让学生仔细审题,仔细观察组合图形,认识到减少的是上面叠放的正方体的两个面的面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针对这类学生的作业,不能放弃基础知识的训练,但也不能仅仅训练基础题,在此基础上要设计出贴近于教材所授的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容稍加改变,让学生稍动动脑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即得到巩固也能引导他们复习提升,指明了学习数学的方向。
三、拓展型作业
拓展型作业针对的是班级中学习数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业设计主要是在提升作业后添加拓展型问题,也就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后,结合前面教材中求无盖长方体鱼缸表面积的图,提出“小明家有一个无盖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7分米,宽4分米,高5分米。一天小明不小心把鱼缸的一个面(长7分米,高5分米)打破了,为了保护金鱼,需要把鱼缸转过来盛水,算一算,用这个坏的鱼缸最多能盛水多少升?”这就需要学生思考出此时鱼缸中的水形成的图形是一个三角形,它的底面是长×宽,高是鱼缸的高,从而最多盛的水的体积是原鱼缸盛水的体积的一半。这部分学生解决长方体的体积基础问题已经非常熟练,再做就相当于机械练习,但把普通问题稍加改变,学生就要好好思考,这也是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探究欲,点燃他们的创新之火。
四、趣味型作业
趣味性作业是紧贴当天的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可以操作的数学实验性作业。如学习了分数乘法后,可让学生分析的计算理由:中3个,因此可以写成3×,同样可以写成2×,再运用运算律可以得出上面的解答。作业设计:
(1)模仿练习:(2)初步拓展(3)能力提高:
再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后,让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容器、适量的水、刻度尺、土豆,利用数学实验求土豆的体积,等等趣味数学素材,让有数学兴趣的孩子动动脑、动动手,激励他们研究数学,开启创新之门。
当然更高层次作业是对个别数学爱好者布置数学小论文。因此“双减”政策下的数学作业策略,就是要以教材为出发点,紧贴当日教学内容,不搞一刀切,要为学生量身定制,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