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部编版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少数民族文化分析

廖正婷
  
小草媒体号
2024年1期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第四小学 665000

摘要:语文具有特殊的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科书中选入少数民族文化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最重要途径。本文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少数民族文化出发,着重分析教材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体现、选入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一般是指除汉族以外的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通过教育传播民族文化是可以实现的,在学校内传播民族文化有多种方式,最普遍的是课堂教学。其中,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播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语文最集中地体现了学校教育对主流文化的选择性传统。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文教材。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主要采用部编版语文教材。基于此,作者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以来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6年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就其涉及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各方关注。

一、少数民族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

作者在通读了部编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353篇课文后发现,有关民族文化的文章仅有13篇,占所有文章的4%,((一)少数民族文化在课文中的体现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课文有:《识字3》(二年级上册)、《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我们的民族小学》、《七月的天山》、《文成公主进藏》、《草原》、《拉萨古城》、《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藏戏》、《丝绸之路》、《中华少年》。简要归纳下来,课文中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族名、少数民族习俗、少数民族旅游胜地等。

1.介绍或提及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点

在涉及到的13篇课文中介绍或提及到的少数民族聚集点有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新疆吐鲁番及其葡萄沟、和田,西藏拉萨、内蒙古陈巴尔虎旗、云南路南、西双版纳等地。

2.涉及到的少数民族族名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中提及到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藏族、

蒙古族、壮族、苗族、傣族、彝族、景颇族、德昂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瑶族、鄂温克族等16个民族。

3.介绍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中介绍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西藏的藏戏,云南的歌会,壮锦,维吾尔族在葡萄架下用葡萄、哈密瓜等水果热情地招待客人,客家民居土楼,傣族竹楼等。

4.介绍或者提及的少数民族旅游胜地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13篇课文中介绍或提及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胜地和名胜古迹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西藏布达拉宫和丽江古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西藏的羊八井热泉、四川松潘藏龙山五彩池、新疆的天山、罗布泊等。

(二)少数民族文化在插图中的体现

低学段的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直到中高年级才逐渐脱离直观形象思维。虽然他们的思维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很大程度上他们还是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形象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基于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加大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文字。

对于汉族学生来说,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与他们有一定距离的,适当的插图能够师学生直接观察到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而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仅有13篇民族文化内容的文章中有9篇文章的插图能展示出比较明显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余4篇文章的插图与少数民族文化没有多大关系。

1.课文中与少数民族文化有关的插图

作者对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文中与少数民族文化有关的插图进行了整体(见表2)。《葡萄沟》的插图中展示了新疆人民在丰收的季节劳碌的身影、维吾尔族人民的服饰、特产水果以及在绿色的葡萄藤下,热情的新疆维吾尔族人用丰收的果实招待来自汉族的朋友们,他们一起畅饮,欢快的聊天的场景。《和田的维吾尔人》的插图中新疆和田热闹的集市上小商们在贩卖特色烤囊,以及美丽的新疆姑娘辛勤劳动的画面。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我会读”部分的《救勒歌》以及六年级上册《中华少年》中广阔的大草原上牛马成群,一望无际;而《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依稀可见、独具特色的内蒙古包,策马奔腾的内蒙古大汉、美丽大方的妇女、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还有豪放热情的蒙古热情的蒙古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把酒联欢场景。

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中描绘了美丽的文成公主坐在马车上与身着藏族特色服饰的使者一起进藏的场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读部分向学生展示了神秘的青海塔尔寺以及青藏铁路的路线;选读课文《拉萨古城》中描绘了神圣的大昭寺,和美丽的藏族妇人以及特色的布料。

2.与少数民族文化无关的插图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四篇少数民族文化作品的插图与少数民族文化毫无关系分别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七月的天山》《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三)课后习题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体现

课后习题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是一次再复习的方式,它也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更广阔的思维。因此,课后习题也是本次分析的重点之一,作者从两个维度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十三篇民族文化作品的课后习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即是否有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是否与民族文化有关系。

1.无课后习题。

无课后习题的文章有,七月的天山》、《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拉萨古城》、《中华少年》、《藏戏》和《和田的维吾尔》。

参考文献:

[1]王国祥.浅析小学课本中的民族知识[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王没,苗德露.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语义关联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研究,2015,(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