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品德发展的关系分析
摘要:探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对于优化小学教育质量、推动学生全面成长,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因此为研究小学阶段道德法律教育对学生品德成长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本文在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和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生品德塑造中所发挥的功能机制,以及这种教育方法如何具体的影响学生的品德成长。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生品德发展;作用机制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经历着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品德塑造和道德修养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法治观念以及培育社会责任感起着关键作用。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在小学教育阶段,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育学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以及养成社会责任感的关键途径,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建立健全的价值观念、法律观念以及道德观念,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与个人品质。[1]道德和法治的教育实践,特别着重于培育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性成长。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扮演着核心角色,教育旨在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与个人发展之中,此方法重视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紧密联结教育主题与学生个人经历。最终,该理论着重指出,通过实践,能够塑造学生在道德领域的热情以及对法律规则的认识。
二、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促进作用
1.树立道德观念,塑造学生行为规范
在学生品质的成长过程中,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效果。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若学生能够辨识对错、良莠,则他们更有机会作出恰当的道德选择。[2]恰当的道德理念对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若学生能够把握并尊重他人的感情,则他们更有机会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个体。恰当的道德理念对于塑造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具有积极影响,若学生能够遵循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他们更有可能发展成具备责任感并尊重他人特质的社会成员。
以道德与法治六年级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为例,正道德观念之树立,乃至关紧要之事。本单元向学生展示了警察、消防员及其他公共服务人员所承担的职业责任与无私精神,这些专业人员为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他们的工作展现了公正、公平以及责任感,通过阅读各类故事,学生们能够认识并理解各种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应学会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范,关爱社会,追求公正与公平,这些观念不仅对于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能够激励他们发展成为具备责任意识、同情心以及对他人持有敬意的个体。
总的来说,在学生中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他们的成长有极其关键的作用。通过教育机制和社会层面的宣传活动,我们致力于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准确理解,以辅助他们塑造恰当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塑造出承担责任、富有同情心、尊重他人的人类社会成员,进而为社会和谐、公正与公平的建设贡献力量。
2.培养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法治教育,作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通过掌握法律基础知识,能够深刻理解法律所承载的社会正义和个体权利保护的根本宗旨,此过程促使他们意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和谐与个体利益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法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小学阶段的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激励他们主动投身于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法律观念,并培育其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以《我们是公民》这一教学单元为例,首先,法治意识构成了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我们是公民》这一教学模块中,学生们被要求掌握基础的法律定义、法律结构,以及法律在国家和社交环境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学生须了解,法律构成了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所有成员都应遵循法律旨意,尊重其他个体的合法权益,并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公正。[3]教师应当于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使学生认识社会问题的多样性,进而促使学生思考通过自身行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就网络欺凌、环境污染、贫困等社会问题进行讨论,进而促使学生反思如何通过个人行为减轻这些问题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们将能够认识到他们肩上的社会义务。
《我们是公民》这一单元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法律框架下的自觉意识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学生通过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和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同时培育社会责任感,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肩负的职责,通过实际行动,他们能够体现出这些责任,提升教育对象的整体素养,有利于推动社会关系的协调与平和。
3.培养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养成优秀习惯
道德情感和法治行为的培养,是教育学生过程中的重点。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通过实际操作与情感上的深入体验,小学生可以逐步形成一系列正面行为习惯,诸如诚实、尊重他人、恪守纪律等,形成这些积极的行为习惯,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育极为有利,并且能够对所处环境带来正面作用。
以《爱护地球,共同责任》为例,首先,我们必须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与讲解,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现实问题,让他们明白地球的脆弱性及人类行为对其产生的后果。我们必须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不仅承担着责任,同时也履行着义务,这是作为地球居民,我们共同肩负的职责。教师需致力于塑造学生形成积极的环保行为习惯。例如,对学生们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水与电的珍贵,进而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并实施垃圾分类投放,这些行为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这些表面上看似不显著的动作,实际上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作用。教师需指导学生对自然界持有敬畏之心,并积极采取行动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实乃我们生存的基石,生态平衡的扰乱必将危及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需指导学生关注其周围生态环境,使其明白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和知识传授者,肩负着引导学生养成优秀行为习惯的重要职责。我们需使学生理解保护地球的必要性,培育其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对生态平衡的重视。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环境保护行为的典范。
三、结论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品德塑造方面,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推进起到了显著的正面影响。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工作,应着重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环节。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应当重视教育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每位学生的个体特性和成长要求,并确保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韩鑫.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研究分析[J]. 文渊(小学版),2021(10):113.
[2] 刘清明.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浅谈[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336-337.
[3] 朱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J]. 电脑校园,2020(11):5810-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