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挑战与对策: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探索

邱佳佳
  
星跃媒体号
2024年66期
湖南省郴州市第五中学 423000

摘要:本文针对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了师德行为的践行困境、学校管理的工具性取向、教师社会地位问题以及师德实践的复杂性,并就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了深化师德教育、转变管理理念、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细化师德实践等建议。本研究旨在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的提升和教育环境的优化。

关键词:师德师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教师地位

一、引言

师德不仅对教育品质和学生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石。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师德师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有效培育和践行高标准的师德,目前面临许多问题。本文将围绕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深入分析,并探索相应的路径与策略。探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不仅具有理论研究价值,更具备指导实践、改善教育现状的重要意义,期望对师德师风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二、中小学师德师风面临的挑战

(一)师德行为的“知而不行”

李娜(2023)的研究指出,尽管我国中小学师德师风体系已初见雏形,但其在党建引领、实施路径、制度框架以及关键师资队伍养成等方面仍存挑战。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确立了教师行为的高标准,但理论与实践间存在差距,缺乏将师德内化为自我意识和行动的自觉性,这种“知而不行”的现象,源于师德文化建设不够深入,或是教师面对现实的压力导致理想与行为之间的割裂[2]。

(二)学校管理的工具性取向

众多教育机构偏重工具性管理与成绩为本的唯一评价体系,忽略教育核心宗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此情形导致教师在承受巨大压力下行事,其个人需求和专业进步被边缘化,职业尊严及价值感蒙尘。如此功利化的管理不仅损害师德和教育精神的传承,而且破坏教育质量。

(三)教师社会地位问题

教师地位的高低直接关联到职业的认可度和自豪感,也是社会尊敬程度的体现。在一个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中,教师更容易感受到职业荣誉,进而积极履行职责,坚守师德。然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教师普遍感受到地位并不高,社会认可度和待遇存在问题。相比其他职业,教师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从而可能影响师德意志和职业执着。

(四)师德践行的复杂性

教育实践中的师德践行超越了纯粹的伦理训诫和规范遵守,涉及到教师在传授知识与塑造品格双重角色的深度融合[3]。教育的多维复杂性要求教师不仅拥有卓绝的教学专长,还需具备高效的情绪调控能力。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需要在关爱与严格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对教师的智慧和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此外,教师还面临着既要确保师德的实际运行既符合教育革新的脉络,又要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的成长。

三、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一)深化师德教育,强化师德内化

依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念,师德教育需针对教师不同的认知阶段定制培养策略。这一过程可采用角色扮演及情境模拟等手段,深化教师在各道德成长阶段的自省与精进,协助其实现道德认知的高级层面。构建完善的师德教育架构,宜定期举办师德专项训练,并创建多元化学习平台如研究会和工作坊。在此环境下,教师不仅接受师德规范教导,而且通过互动交流深化对师德的理解。案例分析促使教师模拟道德决策,锤炼处理师生关系难题的技巧。此外,推崇师德典型人物,树立标杆,以其为楷模;并通过师德故事、展览等活动,融入教学与校园文化中[4]。不仅提升教师个体职业素养,也营建了正面的师德环境,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促使他们本着信仰践行师德规范。

(二)转变管理理念,营造共享型学校文化

威廉·奥奇的路径——目标理论强调需设定积极目标,并向教师提供方向性指引与支援,以激发对既定目标的追求。倡导学校不仅要重视成绩,还应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及团队协作。通过激励机制表彰教师创新及教学优秀行为,并建立反馈及辅导体系,以确保师德规范得以扎实落实[5]。采纳共享式管理,保证教师参与决策并尊重其意见,进一步构筑支持性与合作性的校园文化,如推广项目合作、系统培训等,增强教师团队凝聚力与满足感,自觉遵守师德规范。

(三)提升教师地位,加强社会尊师意识

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需从多方面努力,包括立法保障、政策倡导、公众传播等,共同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如设立教师节奖励机制、增加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和提高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等。应通过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教师的正面形象,突出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尊敬教师,从而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对于师德修养的提升有帮助。

(四)细化师德实践,引导教师平衡多重角色

师德的培养不应只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落实到具体教育实践中。依据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构建旨在增强教师自信的专业发展计划。包括定期的反思研讨和指导会议,巩固教师在教育挑战面前做出符合师德标准的决策能力。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与个性化辅导,学校应指导教师在日常互动中巧妙把握师德界限[5]。同时,需鼓励教师在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中追求个人成长与职业精进,如提供继续教育机遇,并实施量身定制的职业发展路径,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平衡多重角色,从而在师德实践中发挥积极高效的作用,以促进师德规范在实际教学中的高效践行。

四、结论

面对师德行为践行困境、管理上的工具性取向、教师社会地位低下以及师德实践的复杂性等挑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包括深化师德教育以强化内化,转变学校管理理念促进共享文化,提升教师地位加强尊师意识,以及细化师德实践引导教师平衡角色。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教育生态系统,进而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质量更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王文静.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基于东中西部3省9县(区)670名校长和24285名教师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20):17-22.

[2]席梅红,万小羽.新时代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挑战与路径[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 42(1):9.DOI:10.3969/j.issn.2095-3798.2022.01.004.

[3]高慧斌.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德育, 2023(18):33-39.

[4]陈小琼.信息化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必要性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8(3):5.

[5]陈桂花,郭东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研究[J].科技风, 2020(12):1.DOI:CNKI:SUN:KJFT.0.2020-12-22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