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沉浸式体验VR技术激活非遗文化活力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文化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本文通过详细分析VR技术如何为非遗文化的展示、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途径,揭示了其在增强非遗认知度、促进文化传承及拓宽传播范围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也指出了VR技术在激活非遗文化活力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VR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引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困难、认知度低及传播受限等挑战。在此背景下,沉浸式体验VR技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优势,为非遗文化的激活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旨在探讨VR技术如何激活非遗文化活力,分析其在非遗保护与创新中的作用与价值。
一、沉浸式体验VR技术激活非遗文化活力的意义
1.增强非遗认知度
VR技术通过构建逼真的虚拟环境,使体验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非遗文化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兴趣,从而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
2.促进文化传承
VR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承不再局限于地域和时间的约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VR技术可以将非遗文化的精髓保存下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VR游戏等互动形式也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承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年轻一代的参与度和兴趣。
3.拓宽传播范围
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播方式往往受限于地域和媒介的局限性。而VR技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得以大幅拓宽。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VR设备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大大增强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二、沉浸式体验VR技术激活非遗文化活力面临的挑战
1.技术精度与真实感
在利用VR技术激活非遗文化活力的过程中,技术精度与真实感是首要面临的挑战。非遗文化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在虚拟环境中的再现需要极高的技术精度来支撑。然而,当前的VR技术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数字建模、光影模拟、材质还原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限制。例如,数字建模技术难以完美捕捉并还原非遗文化遗产中的复杂细节,如古建筑的雕刻纹饰、传统服饰的细腻纹理等;光影模拟技术也难以完全模拟自然光线在不同材质和场景下的变化,导致虚拟环境缺乏真实感。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观众的沉浸感和体验效果,使得VR技术在非遗文化展示中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2.成本投入与资源限制
高精度的数字化建模和虚拟环境开发需要庞大的技术投入和专业人才支持,这往往成为限制VR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对于许多非遗项目而言,由于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等原因,难以承担高昂的成本投入和资源配置。这导致VR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应用范围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
3.文化解释与传达
VR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对文化形态的复原,更重要的是要准确传达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然而,由于非遗文化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理论,VR技术的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文化解释和传达的精准性。然而,目前在这方面的合作机制和人才储备还存在不足,导致VR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应用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复原,难以深入挖掘和传达非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三、沉浸式体验VR技术激活非遗文化活力的策略
1.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针对技术精度和真实感的问题,需要不断加强VR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一方面,要持续优化数字建模和材质还原技术,提高虚拟环境的逼真度和沉浸感;另一方面,还要探索新的交互方式和体验模式,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和期望。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VR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应用效果,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2.拓宽资金来源与资源配置
为解决成本投入和资源限制的问题,需要拓宽资金来源并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拓宽资金来源和优化资源配置,为VR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为确保文化解释和传达的精准性,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合作平台,邀请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VR技术的开发工作;同时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沟通和合作,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VR技术的开发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和理论指导。这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传达非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价值观念,使VR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语
沉浸式体验VR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激活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途径。通过构建逼真的虚拟环境和互动体验方式,VR技术能够极大地增强非遗文化的认知度、促进文化传承并拓宽传播范围。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技术精度、成本投入及文化传达等挑战。为充分发挥VR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与创新中的作用与价值,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拓宽资金来源与资源配置以及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涛,孙兰. 数字赋能:“Z世代”消费语境下非遗传播策略 [J]. 新闻潮, 2024, (07): 13-16.
[2]陈雪竹. 场景·互动·破圈:面向“Z世代”的网际非遗传播研究 [J]. 浙江工艺美术, 2024, (01): 28-30.
[3]刘豪,张露芳. 基于虚拟现实的非遗传播环境设计研究 [J]. 建筑与文化, 2023, (10): 194-195.
[4]聂智,赵镇莉. 非遗微纪录片的媒介景观构建及优化——以《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为例 [J]. 传播与版权, 2024, (17): 25-29.
[5]柴玥,王一婷.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实践研究——以海外短视频平台TikTok为例 [J]. 传播与版权, 2024, (17): 76-80+84.
作者简介:
崔家硕(2003),蒙古族,男,籍贯(辽宁省阜新市),本科,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张静怡(2005),汉族,女,籍贯(辽宁省凌源市),本科,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网络工程专业。
邹庆霖(2004),汉族,男,籍贯(辽宁省沈阳市),本科,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宋欣垚 (2004),汉族,女,籍贯(山东省聊城市),本科,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