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成式AI引领文化传播新纪元数智化转型探索实践

崔家硕 张静怡 邹庆霖 宋欣垚
  
星跃媒体号
2024年117期
大连外国语大学 116044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成式AI以其独特的生成与创造能力,在文化传播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价值。本文探讨了生成式AI在引领文化传播新纪元数智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生成式AI;文化传播;数智化转型

引言

当下,智能写作、图像生成到视频创作,生成式AI正逐步渗透到文化传播的各个环节,推动文化传播进入一个新的数智化时代。本文旨在探讨生成式AI如何引领文化传播新纪元的数智化转型,分析其作用、问题及优化策略,为文化传播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与方向。

一、生成式AI在引领文化传播新纪元数智化转型中的作用

1.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质量

生成式AI通过深度学习和大规模语言模型,能够高效整合海量信息,生成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内容。在新闻报道、知识产品制作等领域,生成式AI显著提高了内容生产的效率,同时保证了内容的质量与准确性。例如,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已广泛应用于新闻稿件的快速撰写与审核,有效减轻了媒体人的工作负担。

2.促进文化多元化与个性化表达

生成式AI能够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生成定制化的文化内容。无论是音乐、视频还是图文内容,生成式AI都能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或描述,快速生成符合用户喜好的作品。这种个性化的内容生产方式,不仅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多样性,还满足了用户对于文化消费的多元化需求。

3.推动文化消费的深度参与

生成式AI的普及,使得文化内容的生产与消费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士,普通用户也能通过简单的操作参与到文化创作中来。例如,文生视频、文生图片等技术的出现,让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轻松生成个性化的视频与图片内容,实现了从文化消费者到文化生产者的角色转变。

二、生成式AI引领文化传播新纪元数智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1.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生成式AI依赖于大规模的数据集进行训练,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用户隐私、商业秘密乃至国家机密信息的泄露风险。同时,AI技术可生成高度逼真的虚假内容,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真伪难辨的问题,可能误导公众,扭曲社会价值观,甚至成为敌对势力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

2.技术伦理与道德挑战

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引发了诸多伦理道德问题。例如,AI生成的内容是否应享有著作权?AI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如何界定?此外,AI技术的普及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削弱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进而威胁到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创造力。

3.技术应用与基础设施滞后

尽管生成式AI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许多企业缺乏整体的AI战略,数字基础设施亟待增强,难以满足高效运行AI模型的需求。同时,企业在ERP、CRM等核心数字系统上的投资不足,导致“技术债务”问题,限制了AI技术的有效应用。

三、生成式AI引领文化传播新纪元数智化转型优化策略

1.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生成式AI引领文化传播的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基石,直接关系到公众信任和社会稳定。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全面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这包括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据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及使用的规范,为AI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政府还需推动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对不同敏感程度的数据实施差异化保护措施,确保关键信息不被泄露。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制度。这包括实施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审计追踪等技术手段,确保用户隐私和商业秘密的安全。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防范内部泄露风险。在跨国数据流动方面,企业应遵守国际数据保护规则,与境外合作伙伴签订数据保护协议,共同维护数据安全。生成式AI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为促进这一模式的创新发展,应鼓励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2.强化技术伦理与道德建设

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诸多伦理道德问题,亟需强化技术伦理与道德建设。首先,应建立AI技术的伦理审查机制,对AI应用项目进行全面的伦理评估,确保其符合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同时,明确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和法律责任,保护原创作者的权益,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加强公众对AI技术的认知教育是提高全社会伦理道德意识的关键。政府、企业和媒体应共同努力,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在线课程等形式,普及AI技术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看待AI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此外,还应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公众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使其在使用AI技术时能够自觉遵守伦理道德准则。

3.提升技术应用与基础设施水平

提升技术应用与基础设施水平是生成式AI引领文化传播数智化转型的重要保障。企业应制定全面的AI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路径和措施,确保AI技术在文化传播领域的深入应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技术应用水平的前提条件。企业应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效、稳定、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为AI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文化企业应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文化产品。

结语

生成式AI作为推动文化传播领域数智化转型的重要力量,正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纪元。然而,在享受AI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机遇的同时,通过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强化技术伦理与道德建设、提升技术应用与基础设施水平以及促进文化生产与消费模式的创新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生成式AI的潜力,推动文化传播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思源. 跨文化共情:生成式AI浪潮下国风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 [J]. 传媒, 2024, (14): 60-62.

[2]张奎,王秀伟. 生成式AI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媒介呈现与风险治理 [J].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04): 98-109.

[3]高旭辰,叶辉.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语义形式与文化传播研究 [J]. 新楚文化, 2024, (19): 57-60.

[4]赵元成,何叶. 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式下的文化传播:变革、风险与治理 [J]. 理论导刊, 2024, (03): 118-124.

作者简介:

崔家硕(2003),蒙古族,男,籍贯(辽宁省阜新市),本科,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张静怡(2005),汉族,女,籍贯(辽宁省凌源市),本科,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网络工程专业。

邹庆霖(2004),汉族,男,籍贯(辽宁省沈阳市),本科,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宋欣垚 (2004),汉族,女,籍贯(山东省聊城市),本科,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