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校社三方联动构建反校园欺凌一体化保护机制的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校园欺凌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影响了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稳定。校园欺凌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有效的保护机制刻不容缓,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探索家校社协同治理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我国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校园欺凌;家校社协同共育;解决策略
校园欺凌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导致心理创伤、学业受阻,甚至引发极端行为。受害者常表现出消极情绪、社交回避及睡眠障碍,学业成绩大幅下滑[1]。部分学生因恐惧而逃避上学,甚至辍学,更有极端者自残或自杀,令人痛心。面对此问题,我们应高度关注,通过强化法律、提升校园安全、增强师生反欺凌意识、建立有效干预机制等措施,共同营造安全、尊重、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家校社三方共同努力,让校园成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让欺凌无处藏身。
一、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两者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初为父母的家长,大多数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相处,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家长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难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对子女缺乏关爱和陪伴,从而导致了不良的亲子关系会,父母不能将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教予孩子,从而直接影响了孩子与同学及教师之间的互动。父母的教养方式尤为关键,专制与溺爱都可能激发孩子的攻击性,而过度保护或批判则更容易让孩子变得懦弱,难以融入群体。
(二)学校教育方面
小学生间嬉戏易失控,教师如果缺乏预防意识,将过度玩闹视为常态,不能够及时给予制止和干预也容易导致班级中欺凌现象的萌芽[2]。教师对弱势学生的偏见或忽视,也可能导致欺凌现象的发生。学校是知识与技能的殿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摇篮。学校管理层在维护校园安全上的权限有限,加之防范机制的不完善,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留下了隐患。学校在预防和应对欺凌事件的策略与制度框架上尚存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教师的管教方式作为校园文化的微观体现,其对学生行为模式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而隐蔽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法律意识,使用一些斥责、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方式教育学生。这些处理问题的方式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导致了师生关系紧张,也加大了学生暴力模仿的可能性。
(三)社会教育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个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网络里有很多不适合青少年接触的内容,急需净化和管理。青少年的价值观还不完善和稳定,面对纷乱的影视作品和游戏,不能明辨是非,加之自控力欠缺,一些学生容易沉迷游戏。不计后果的模仿其中的暴力行为。应对校园欺凌,构建跨部门的综合治理体系刻不容缓,而当前协同机制尚不健全,存在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特别是在预防层面,学校与社区、公检法机构间的联合预防网络亟待完善,预防工作多局限于校园内部,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校园欺凌的发生。
二、家校社视域下应对校园欺凌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师生对欺凌的行为的认知和辨别能力
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区分过分玩闹和真正的欺凌。师生提高这方面的辨别能力,不把过分玩闹当成欺凌,从而避免了过分紧张带来的压力和困扰。不把过分的玩闹当成普通的打打闹闹而忽视,避免它发展成欺凌行为。教师运用正确的方式制止欺凌行为的发展。增强警惕意识,细心观察以便于及时发现欺凌事件,为学生增强反欺凌意识,鼓励学生捍卫自己的利益。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健康成长,面对欺凌者,家校社三方要耐心沟通,深入了解动机,从而解决问题。对与受欺凌者,家校社应给与更多的理解和陪伴,将正确的处理方法教与学生,避免暴力解决问题的发生。
(二)构建安全的教育环境
家庭、学校与社会应携手合作,共筑健康教育生态,为青少年成长撑起坚实保护伞。学校需强化与政府协作,深入实施校园及周边安全整治,确保学习环境和谐安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家长则需兼顾物质与情感供给,营造温馨家庭港湾,关注孩子网络行为,引导其远离暴力游戏,培养健康休闲方式。社会各界应合力净化网络空间,削弱不良信息侵蚀,多措并举构建全方位安全防线,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现象,共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建立家校社共育的联动机制
家庭教育是校园教育的基石,也是防范校园欺凌的首要防线。面对欺凌现象,家校社需紧密联动,共筑安全网[3]。家长学校应强化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掌握有效沟通技巧,特别针对校园欺凌,开展专题教育,增强预防与干预能力。在欺凌事件中,各方均受心理重创。学校应加强对每位涉事学生的心理关怀与教育引导,细致预防,有效疏导,共筑无欺凌的校园心理安全网。社区作为课余活动的关键场域,应与学校携手,阻断欺凌行为的校外蔓延。联动基层法院与派出所,引入法制教育,让法治副校长定期进校,为师生及家长普及法律知识,共同构建家校社协同防治体系,为孩子营造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三、结语
校园欺凌,其害猛如虎,家庭、学校、社会皆应警钟长鸣,秉持预防为先,共筑坚固防线。家庭需要温馨引导,为孩子心灵筑起安全港;学校强化教育引导,培养尊重与包容的价值观;社会则应为学子提供一片无惧的蓝天,职能部门更要以法律利剑为盾,守护正义。家校社紧密携手,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保护网,共同营造和谐友善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我们并肩前行,致力于打造一个知识的圣殿、成长的沃土,让校园远离欺凌阴霾,成为学生身心健康的避风港,梦想的启航地。
参考文献:
[1]程奇.家校联动防治校园欺凌:现状分析及心理教育策略[J].初中生辅导,2024,(18):67-72.
[2]魏田,康艳艳.家校共育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成因剖析及应对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4,(11):47-49.
[3]唐婉贞.家校社联动的校园欺凌预防体系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J].贵州教育,2024,(05):23-26.
课题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家校社三方联动构建反校园欺凌一体化保护机制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EY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