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化自信”视角下天津民俗音乐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
摘要:“文化自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本文立足“文化自信”的理论视角,通过分析天津民俗音乐的地位及特点,以功能和适用场合为原则 ,梳理天津民俗音乐的代表形式,考察天津民俗音乐现状,探索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天津民俗音乐的路径,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天津;民俗音乐;保护;传承
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清代以后开为商埠,加之天津五方杂处,使得天津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一个人不能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地区也一样,民俗便是一个地区的“个性”所在。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天津民俗音乐面临着危机与挑战,要以合适的方式保护好、发展好、传承好民俗音乐,探究出更多的可行性路径,顺应时代潮流,把天津这张“名片”保护传承好,使天津民俗音乐散发出新的活力。
一、“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信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国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二)“文化自信”与民俗音乐的关系
“文化自信”与民俗音乐之间存在着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民俗音乐不仅反映了特定地区、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并且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表达形式,正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与底气。通过保护与传承民俗音乐,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对民俗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和相关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民俗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如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供财政补贴和法律保护等,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了民俗音乐的地位。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反复强调,激发了更多机构、媒体、个人对于民俗音乐保护与传承的意愿,扩大了民俗音乐的传播范围和受众基础。
二、天津民俗音乐概述及现状分析
(一)天津民俗音乐地位及特点
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如生产劳动、婚丧嫁娶、仪式庆典等,形成了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民俗音乐就是在这些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沉淀逐渐形成的。天津作为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在文化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天津的民俗音乐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天津民俗音乐的特点大致可归为三点。第一,具有地域性。许多曲目和表演形式都是根据天津的方言、风俗习惯以及历史事件创作的,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第二,具有融合性。天津地理位置特殊,且近代天津开埠后,为中西文化在天津都市中的碰撞与融合创造了条件;第三,具有多样性。天津民俗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应用场景广泛,涵盖了民间歌曲、民间曲艺、民间戏曲、民间器乐等多种体裁类型。
(二)天津民俗音乐代表形式
1.仪式类民俗音乐
仪式类民俗音乐是指在宗教仪式、婚丧嫁娶等特定场合使用的音乐。
在全国的妈祖祭祀活动中,天津皇会是独一无二的。所谓皇会,原本是老百姓对神话传说中的海神娘娘的诞辰所举行的民间文艺活动,这种文艺活动既有酬神的性质,又有自娱的性质。天津皇会起源于何时,并无明确史料记载。旧时天津皇会从农历三月十五日起至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止,现如今的皇会时间变短,且酬神性质减弱,自娱性质增强。表演内容包括净街、门幡、太狮、捷兽等十几种,最多时参加表演的团体有100多道会,汇聚了天津地区民间文化的精华。
挂甲寺庆音法鼓是笔者主要走访的对象,位于天津市河西区。其主要使用的乐器有鼓、钹、铙、铬子、铛子等组成,鼓位于乐队的中央,起指挥作用。傅宝安老师及部分成员带着我们参观了来自三百年前的法鼓,鼓皮由娃娃鱼制成,穿透力强,以及“金瓜”“钺斧”“花”“鱼”“庆”“茹”“艾”“方”等制作精美的道具、乐器。参观介绍完毕后,表演了【对联】【绣球】【双桥】等曲牌,节奏铿锵,音响宏大而壮阔,并带有一些武术动作。他们所使用的乐谱用“×”“○”来标记,“×”念“cha”,表示演奏钹;“○”念“ze”,表示演奏铙,据说在以前乐谱不能向外人展示。
此外,天津仪式类民俗音乐还有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家园祥音法鼓、津门北韵禅乐等。
2.娱乐类民俗音乐
娱乐类民俗音乐通常与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紧密相关,包括各种形式的曲艺表演、民间歌曲以及与娱乐相关的说唱艺术等。
天津时调是在当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颇具代表性的地方曲艺,大致诞生于清末民初,以【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怯五更】【拉哈调】【后娘打孩子】等主要腔调描摹景致,讲述故事。初名“小曲”“时调”,20世纪50年代天津曲艺工作者对其进行改革,定名为“天津时调”。天津时调是天津特有的民间音乐体裁之一,以地方方言演唱,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和情感表达,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最具天津曲艺特色、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曲种之一。
天津是相声的发祥地,20世纪30年代,天津曲坛相声名家辈出,如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等,大家各成流派,抗鼎一代。天津各区相声演出场所相当丰富,如天津德云社、名流茶馆、谦益祥文苑等。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在闲暇之余观看相声演出,现场热闹非凡。
此外,天津娱乐类民俗音乐还有评剧、河北梆子、快板等。
3.劳动类民俗音乐
劳动类民俗音乐主要体现在与劳动者紧密相连的歌曲和号子中,它们反映了人民在不同劳动场景下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
汉沽飞镲主要在习俗方面与汉沽人民联系较为紧密,如婚庆、老人寿诞、小孩满月、丧事、祭祀(主要为祭孔)、礼仪庆典和传统节日时使用。同时在天津“皇会”、祈天降雨、赐福百姓等庙宇酬神活动时也有所使用。随着时代的更迭与发展,飞镲由最初的实用功能逐渐转向了兼具实用、娱乐和祭祀等多种功能。使用的乐器主要是鼓、大铙和镲三种,在表演过程中,通常使用一面鼓,二到四付大铙和多付镲。镲既是乐器又是舞蹈道具,演奏者分别称作鼓手、铙手和飞手。根据表演的规模不同,所使用的鼓、镲的大小直径以及飞手的人数也会相应调整。
天津是连接海运和漕运的关键运输枢纽,这里水产资源丰富,劳动内容多样,渔民和船工为配合那些复杂的劳动工序,自发创作并歌唱船渔号子。这类号子就成为天津各类劳动号子中最丰富的一种,如汉沽区的《打锚号子》《搬吊号子》、西青区的《小两口抬水》《绞关号子》、静海县的《打箔障》《拉冬网》、宁河县的《镩冰号子》等。
(三)天津民俗音乐现状分析
1.研究现状
根据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以“民俗音乐”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有六百余篇,而以“天津民俗音乐”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却是寥寥无几。但笔者在整理天津民俗音乐相关文献时发现,多年来音乐研究者主要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天津民俗音乐,且资料分布不均,如关于津门法鼓、天津皇会的文献相对较多,而像汉沽飞镲、津门北韵禅乐、北塘飞钹等文献却屈指可数。由此可见,并不是没有研究天津民俗音乐的文献,而是没有研究者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以天津为目的进行全面的探索还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
2.天津民俗音乐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娱乐方式和形态也变得多种多样,民俗音乐已不像以往那样喜闻乐见,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如过往。艺术需要继承,需要人才。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视若珍宝,有些艺术想要炼就,必须苦练,但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与之前相比,孩子自己吃不下苦,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吃苦,这就导致传承人减少的情况。
天津的老一辈民俗音乐表演艺术家大多已经步入高年龄段,许多因为年龄增长和身体状况的原因,已经逐渐减少演出次数,有的甚至完全告别了舞台。这种情况导致了民俗音乐表演艺术人才的断层问题日渐凸显。一方面,老艺术家们的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是民俗音乐宝贵的财富,他们的逐渐隐退意味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另一方面,新一代的传承人培养不足,未能及时有效地填补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空缺。这种传承人老龄化和人数阶段式下滑的现象不容忽视。
如今现代化进程对天津民俗音乐的演出时长、场所、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导致许多民间组织只会选择出彩、热闹的环节进行展示。而那些不常演的,就会没有人愿意练习,时间久了,技艺就会逐渐生疏。以前百花争鸣,各种民间组织时不时的进行比试切磋,进而提升技艺。反观现在,因为“抗日”“文革”等影响,民间组织已经减少了一大批,现存下来的又会因为各种限制,没办法比,技艺也会受此影响而逐渐粗糙。
笔者通过走访“津门挂甲寺庆音法鼓”表演团体,更深知解决上述问题的紧要程度。在排练、演出时,中老年表演者占绝大多数,年轻表演者屈指可数,传承人问题亟待解决。并且据傅老师说,那些銮驾所使用到的仪仗摆设、道具乐器的储存环境的温度不能超过24°,湿度不能超过55%,但现场观察到温度已达到29°,湿度达到59%,这对它们的保存不利。由此可见,其他天津民俗音乐也会或多或少面临同样或者相似的问题。
三、天津民俗音乐保护与传承路径探索
(一)提高天津民俗音乐教育普及度
提高天津民俗音乐教育普及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第一,在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民俗音乐的相关课程,让孩子从小潜移默化地认识和了解当地的民俗音乐,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自信。第二,增加课外活动场地与机会,组织民俗音乐社团、兴趣小组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民俗音乐的学习和表演活动。第三,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民俗音乐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第四,在各大高校中开设民俗音乐相关专业,依据民俗音乐的发展设置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目标等,开设针对性强的民俗音乐课程,可以长期系统地培养接班人,为天津民俗音乐的传承工作添砖加瓦。
(二)优化天津民俗音乐传播途径
5G新时代的到来,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首先,利用“融媒体”的传播方式,打破以往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技术+文化”“平台+社交”“图片+视频”等使传播渠道多元化,也将使得各类传播媒介从以往的单枪匹马向以数字化传播的融合趋势方向变革,为民俗音乐的传播营造出新的传播格局。其次,利用社交媒体、音视频网站等多种渠道发布民俗音乐相关内容。还可以通过直播平台进行民俗音乐表演和教学活动,与观众实时互动,增加民众参与感与文化认同感。再者,定期开展民俗音乐艺术节与文化展览,利用VR与AR技术在观众互动区打造沉浸式民俗音乐体验仪,满足个性化需求。最后,可与国货品牌合作,以突出天津地域特色为主,联合出品相关衣服、纪念品等,将民俗音乐艺术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借助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推广天津民俗音乐。
(三)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天津民俗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可以通过建立天津民俗音乐博物馆、资料库、展览馆等方式保存和展示民俗音乐的文化价值,为民众提供了解民俗音乐的场所。其次,设立奖项表彰在民俗音乐传承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从而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民俗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之中。再者,政府可以为从事民俗音乐传承工作的个人和团体提供税收减免、场地租金补贴等优惠政策,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使其“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传承工作中来。最后,政府的支持还可以帮助天津民俗音乐走向世界,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和活动等提升天津民俗音乐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推动天津民俗音乐艺术创新
为了适应民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天津民俗音乐需要摆脱传统的刻板印象,勇于探索和创新。首先,深入理解每种民俗音乐的文化根基及其独特之处,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与升华,融入现代的生活节奏、情感表达以及时代精神,从而为传统民俗音乐注入新的活力。其次,舞台表现方面也应与时俱进,比如更新传统服饰的设计、道具布景等,以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标准,增强民俗音乐的艺术魅力。最后,培养高校学生成为民俗音乐艺术创新的主力军,他们生在新时代,活在艺术发展潮流的前端,引导他们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实践,将是推动天津民俗音乐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结论
本文立足于“文化自信”的理论视角,分析了天津民俗音乐的现状,通过访谈民俗音乐工作者以及实地考察民俗音乐教育和表演情况,探究出可以通过提高天津民俗音乐的教育普及度、优化天津民俗音乐的传播途径、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推动天津民俗音乐的艺术创新这四个方面,来确保天津民俗音乐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促进天津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与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曹宏凯.21世纪天津法鼓现状考察略论[J].中国音乐,2008,(03):102-105.
[2]徐一楠.音乐文化变迁视野中的津门法鼓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23.
[3]刘锡诚.葛沽皇会考察[J].民间文化论坛,2005,(03):34-38.
[4]王宇琪.由民歌到曲艺——天津时调【靠山调】的来源及其演变[J].人民音乐,2021,(01):35-39.
[5]贾欣桐.散落于津港之畔的古铜音——天津汉沽飞镲的考察与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01):69-77.
[6]肖海明.关于天津皇会的几个基本问题[J].艺术与民俗,2023,(01):25-32.
[7]尚利芳.天津船渔号子调查与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23.
[8]蒲娇.地方性知识的当代传承——访天津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时任会头殷洪祥[J].民族艺术,2015,(01):84-89.
[9]陈润天.基于多特征的民俗音乐分类系统研究与实现[D].西北大学,2018.
基金: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文化自信’视角下天津民俗音乐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2024KYCX011Z);2024天津艺术规划项目《天津曲艺联盟的建立对天津“茶馆”文化旅游的引流与保护》(YSXJ2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封力豪,2000年6月,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方向);殷莹,1972年11月,女,汉族,天津市,硕士生导师,教授,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