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初探

赵作为
  
星跃媒体号
2024年123期
内蒙古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内蒙古通辽 02804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基于专业属性,新闻学专业承担着专业学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塑造的重要职责。做好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是对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等根本性问题的回应。在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重要抓手,将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将课程思政隐性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发挥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 课程思政;新闻学专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改革实践,既是因应高校的“教书育人”本质,更是体现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对“课程思政”内涵的准确把握,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首要前提。

在全国范围内,从2020年开始,各高校、各专业开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项目、比赛、研究中心等等纷纷开展和建立起来。但在具体实践中,基于诸多现实原因,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些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形式主义”“评价体系不健全”“课程思政思政化”“课程与思政两张皮”等问题,使得课程思政效果大打折扣,课程思政路线出现偏差。

新闻学专业作为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重要学科,其课程设置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一直备受关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效融入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之中,成为了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思考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新闻工作的理论基础,对于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塑造着专业学生的专业观与职业观,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而课程思政本质上是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塑造过程。因此,做好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应该是专业课程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元素。把专业课讲好、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正确地传递给新闻学专业学生,应该是新闻学专业最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与意义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发展需求的回应。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任务已经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价值观念淡漠、道德意识淡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中国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思政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接受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社会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社会责任,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担当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高校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改革实践,既是因应高校的“教书育人”本质,更是体现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构建“三全育人”的协同育人模式,让学生在专业课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专业教师要做到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和思想塑造相统一。

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厘清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在"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中,存在"一体化"、显性化、标签化和功利化等现实问题。要优化和提升"课程思政",就要推动形成确立同向同行目标、提升教师育人意识、系统谋划建设方案、灵活施教润物无声、科学评价熔铸动能的完整体系。[1]

(一)课程思政“显”与“隐”的问题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显”与“隐”问题备受关注。

由于课程思政“指挥棒”效应,当前关于课程思政研究的论文数量众多,各高校每年关于课程思政的讲座、报告繁多,课程思政的比赛成为各高校教学比赛的“重中之重”。表面上看,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广大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认识还存在参差不齐,其中一个重要的认识不足在于没有真正理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高校里的思政课属于“显性育人”,而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则是“隐性育人”。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显”与“引”的关系,或者对于课程思政来说,做好课程思政“隐性育人”,才是检验课程思政效果的最好标准。这里的育人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积极引导作用的、对于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有积极促进作用,或者在专业上对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价值观、是非观,就是达到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此外,教师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品格魅力、专业素养、师德师风传达给学生,这也是一种思政。

专业课程建设本身的载体一定是课程本身,课程思政实践绝不能改变专业课程原有的专业属性,要杜绝专业课思政化的现象。当前,个别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讲成思政课程,甚至在一些思政课程比赛中刻意凸显“思政”元素,将本来应以专业课程为显、课程思政元素为隐的原则异化,课程“说教”意味浓厚,学生评价课程更像是思政课程。究其根本,是专业教师对什么是课程思政的内涵没有真正理解。从另一侧面来讲,专业课教师将专业课课程讲好、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最为基础的“课程思政”。

(二)专业课程与思政两张皮、“贴标签”的问题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要做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好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切实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在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2]

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专业教师要深耕自己的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理论、案例、典型事件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思政元素转化为引导学生认知、激发学生情怀的育人元素。在这个过程中,要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入手,深入吃透专业课程内容基础上挖掘思政元素。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永远是第一位的。专业教师从专业课中发掘或引申育人素材,要在专业课程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程知识或技能的传授将这些育人元素“巧妙”地带出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新闻学领域师生经常学到的一个知识点是“新闻”与“宣传”的区别,生硬而直白的宣传往往被人抵触、难以接受,而将“宣传”蕴含在“新闻”中巧妙地传递,则会达到宣传效果。从这一点看,将课程思政孕育在专业课程中进行传播,则会达到良好效果,从而达到育人与育才的有效融合。

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切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贴标签”“两张皮”,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应当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准、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整体系统地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提高课程育人的实效性。

(三)课程思政评价性问题

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理念,强调的是课程“教书育人”的功能。专业课程思政是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其中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课程思政的设计问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问题、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问题。[3]其中,对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的评价是“后效应”,是检验一门专业课程的总体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课程思政的评价不只是课程比赛一个途径,因为在很多高校里存在“教师在比赛中更注重因应比赛评分细则的‘表演’”这样的问题。从课程育人效果上看,对一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评价更应该来自学生,学生对一门课的评价更多地聚焦于该门课程的“两性一度”,对课程思政的评价也应该基于专业课课程内容本身,而不是“思政”。如果一名专业课教师连本身的专业课程都讲不好,一味地“为了思政而思政”,试着用“思政”亮点来掩盖课程的专业性、内涵性不足,将会害人害己、误人子弟,学生对该课程评价分数不可能高。

(四)课程思政追求“功利性”问题

基于当下我国各高等院校层出不穷的课程比赛和各级各类奖项的导向,一些专业课教师往往过于追求“课程思政”的“外在表现”,不在课堂上的专业课程内容上下功夫,反而热衷于课程之外的“花架子”,这就是本末倒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初衷,存在功利性目的。如果我们的课程思政是“剑走偏锋”、脱离主业的,就大大背离党和国家提出课程思政的初心和本意,会让课程思政这项工作走入歧途。[4]这样的课程在专业学生中的评价分数不会很高,因为学生想从专业课程中学习专业知识,这也是专业课程所以承担的应有职责。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灵魂

新闻学专业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性,在课程思政上寻找的准确抓手和切入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闻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对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思想包括:新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现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新闻是一种社会实践,是通过新闻报道来改变社会的一种手段;新闻是一种社会产品,是通过新闻报道来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工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运用、社会主义观点的运用、实践观点的运用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更需要加强价值引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理念全面融入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能力强的全媒化、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人才。[5]

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合是指在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内容和思想内涵有机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新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这种融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学生的新闻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体做法为:

(一)课程设置上的融合。在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当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相关理论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可以开设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在其它专业课程中也应当渗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内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上的融合。在新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新闻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和体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际应用。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又是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同时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既是推进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又是检验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标准。[6]

(三)考核评价上的融合。在新闻学专业的考核评价中,应当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知识和思想内涵纳入考核内容。可以通过论文写作、案例分析、课堂演讲等方式,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表现、道德品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在教师考核方面,可以从课程教学设计、课堂内容讲授、期末考试试题中进行评价。

四、结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是新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挑战。通过课程设置上的融合、教学方法上的融合和考核评价上的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与应用,这对于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人才,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当不断探索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和方法,为新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02):114-119.

[2] 夏永林.https://mp.weixin.qq.com/s/wTK-mYY1hvsW--2HKsxbpg[Z/OL].2021-04-06

[3]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4] 夏永林.https://mp.weixin.qq.com/s/y65bqYGJrJXHAFPoiwIKUg[Z/OL].2023-04-19

[5] 陈云萍.课程思政引领下高校新闻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改革与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6):70-72.

[6] 李星儒.课程思政视域下新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专业的教育实践[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0):86-89.

课题:本文为内蒙古民族教育与心理发展研究基地项目: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专业课程思政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1JKJDY0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作为,1980年出生,男,汉族,内蒙古兴安盟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舆论学、高等教育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