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一站式”学生社区背景下隐性朋辈教育的育人实践研究以重庆移通学院廊桥书院为例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推动高校教育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方向发展[1] 。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社区的教育功能不断得到了强调。2019 年,教育部提出要在全国高校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2] ,旨在将学生社区传统的“末梢”转变为教育管理的“前哨”。其中,朋辈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主体性上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朋辈教育不仅是传统力量的有效补充,更是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关键力量之一。
二、朋辈教育的内涵
1. 朋辈教育概念
“朋辈”一词源自“朋”和“辈”二字。“朋”最初是一种货币单位,后引申为朋友、同伙之意;“辈”原指家族的世代或人际的一种先后次第关系,现常用来表示具有相同年龄层次或社会地位的人群。
朋辈教育的理念起源于欧洲,指年龄、需求相近,拥有相近学习、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人在朋辈关系下实现特定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3] 。
2. 朋辈教育的显性与隐性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八个统一”教育原则时,强调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重要性[1] 。前者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内容和形式直接实现教育目的,后者则更多依赖于非正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显性教育系统化且易于实施,但长期依赖显性教育可能会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而隐性教育则可以通过无形的影响力来弥补这一不足。
三、朋辈教育应用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可行性
1. 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朋辈教育作为一种平等互助的学习方式,近年来在高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实践。通过朋辈教育,学生不仅在学业上互帮互助,还能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改善人际关系等。此外,朋辈教育已被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过组建朋辈教育队伍、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等措施,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模式。
2. 实践案例与应用成效。
目前多个高校已将朋辈教育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学生微社团”新型朋辈教育平台,焕发学生新活力[4]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通过“银雁班”等平台,开展个性化的互助育人活动,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5] 。这些案例表明,朋辈教育在高校社区管理和学生服务中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3. 综合管理模式的融合与发展。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旨在实现思政、服务、育人的一体化管理。在这一模式下,朋辈教育可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例如,丽水学院建立党员导生制[6]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心理朋辈教育模式[7] 等充分证明了朋辈教育在“思政、服务、育人”综合管理体系中的有效性。
综上,朋辈教育在高校中的应用范围广泛,覆盖学术支持、心理健康、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四、重庆移通学院廊桥书院隐性朋辈教育育人实践路径
1. 构建朋辈教育长效运行机制
重庆移通学院自 2018 年实施书院制以来,出台了《关于深化书院项目建设全面提高书院育人价值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廊桥书院聚焦学生“兴趣-专业-职业”的育人目标,打造了一站式集市社区育人实践路径,致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舒适有故事的休息场所、营造一个多元文化并举的社区氛围、以及缔造一群有思考、善言语、敢决策的社区青年。此外,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细化朋辈教育具体措施,通过兴趣集市、工坊集市和生涯集市三个阶段对社区学生进行培养。
2. 强化多维导师队伍建设
根据不同类型学生需求,书院配置了学生发展导师、项目导师、企业导师及全生异科导师四类导师。其中,学生发展导师是书院主体队伍,负责日常运作与管理,并做好日常谈心谈话、宿舍走访、维护学生成长档案等基础性工作;项目导师是书院工坊项目主心骨,负责为工坊的发提供建设性意见,并指导学生个人兴趣与专业的发展;企业导师是书院工坊项目的向外延伸,帮助书院工坊项目升级,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全生异科导师的引入是在不调整现有职责和秩序的情况下,将所有异科导师划分至具体书院,全面参与育人工作,实现双院协同育人。
3. 搭建多维学长助力平台
书院秉持“个人成长+社区服务”理念,积极搭建多维学长助力平台,形成了以学长团为核心的学生骨干团队。书院面向社区招募优秀学生形成 M 班(洞察班)、C 班(对话班)和 D 班(格局班)。其中 M 班以大一为主,C 班以大四和校友为主,通过定期开展座谈会、沙龙等形式指导低年级学生成长;D 班则面向全年级招募,引导学生建立兴趣小组。
4. 建立有效朋辈教育活动体系
书院以“启发学生思考”为目的,设置了一套兴趣先导课程体系。
同时,书院基于学生兴趣设计多元擂台 PK 项目,致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该项目分为基础、进阶和卓越三个阶段,包含学术、创新创业、领导力与管理、文化艺术、社会服务与公益、体育竞技、职业发展等十大类别。
五、朋辈教育的不足与策略
首先在朋辈教育队伍建设上,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导致书院导师角色定位模糊,影响教育效果。其次,部分朋辈教育者服务意识淡薄、综合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最后,朋辈示范引领作用不够明显,学生朋辈队伍存在断层现象,影响了朋辈教育的榜样作用。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强化朋辈教育队伍选拔与培训机制,挑选具有高度责任感、良好沟通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朋辈教育者,并对其进导导师职责、心理辅导技巧、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系统培训。
此外,创新朋辈教育形式,可以通过搭建网络朋辈教育平台实现目标群体线上线下全覆盖。
六、结语
本文探讨了重庆移通学院廊桥书院在“一站式”学生社区背景下的隐性朋辈教育实践,通过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和搭建多元实践平台,有效营造了一个集学习、生活、成长于一体的教育环境。然而,朋辈教育育人模式仍存在不足,希望本研究能为朋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黄传林(1997年10月),女,汉,重庆,本科,重庆移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邮编(4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