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中小学-乡村三元联动模式在音乐美育与乡村音乐振兴中的实践探索

谢尧 任薪谚
  
星跃媒体号
2024年162期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3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自信构建的大背景下,音乐美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乡村社会全面发展、提升乡村居民艺术素养、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旨在探讨一种创新的“高校-中小学-乡村”三元联动模式,通过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共同推进音乐美育的普及与乡村音乐的振兴,为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高校-中小学-乡村三元联动模式;音乐美育;乡村音乐振兴;实践方法

一、音乐美育的重要性与乡村音乐振兴的迫切性

(一)音乐美育的重要性

音乐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它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成为连接人心、促进交流的桥梁。在乡村地区推广音乐美育,有助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乡村音乐振兴的迫切性

乡村音乐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是乡村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村音乐面临着传承断层、创新乏力等挑战。因此,振兴乡村音乐,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中小学-乡村三元联动模式在音乐美育与乡村音乐振兴中的实践方法

(一)明确联动目标,强化教育协同

1确立共同愿景与目标。首先,高校、中小学与乡村应共同确立音乐美育与乡村音乐振兴的长远目标,即将音乐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教育手段提升全民音乐素养,同时激活乡村音乐文化的生命力,这一目标应成为三方联动的基石,确保各项措施与活动均围绕其展开。

2强化教育协同机制。高校应发挥其在理论研究、师资培训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小学及乡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中小学则需承担基础教育的重任,确保音乐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普及;乡村则应深入挖掘本土音乐资源,为音乐教育注入独特的地域色彩。三方应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共享信息,协调资源,共同推进音乐美育与乡村音乐振兴工作。

(二)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

1高校引领,提供专业支持

(1)师资培训与交流。高校应定期组织音乐教师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授课,提升中小学及乡村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同时,建立教师交流机制,鼓励高校教师到中小学及乡村支教,传授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中小学及乡村教师也应有机会到高校访学,拓宽视野,提升自我。

(2)教学资源开发。高校应充分利用其研究优势,开发适合中小学及乡村的音乐教材与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应紧密结合本土音乐文化,既体现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元素,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同时,高校还应借助数字化手段,建立在线音乐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与远程教学。

2中小学衔接,夯实基础教育

(1)课程体系构建。中小学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音乐课程体系,确保音乐教育的连续性与系统性。从低年级的基础乐理知识到高年级的乐器演奏、合唱排练等,每个阶段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安排。此外,还应注重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如将音乐元素融入语文、历史等课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综合素养。

(2)实践活动开展。中小学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如校园音乐节、合唱比赛、乐器展演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音乐技能与表演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同时,学生参与这些活动还能更深入地了解本土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归属感。

3乡村深耕,激活本土资源。乡村应深入挖掘本土音乐资源,包括民间歌曲、舞蹈、戏曲等。通过整理与记录这些资源,为音乐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乡村应努力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一方面,应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音乐教学设施与条件;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各类音乐文化活动,如乡村音乐节、音乐讲座等。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融合教学,拓宽音乐视野。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以及东西方音乐的交流。通过引入多种音乐元素,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教师应采用“互联网+音乐教育”的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2实践导向,强化技能训练。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环节,通过组织音乐比赛、音乐节、音乐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应加强音乐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演奏、演唱和创作能力。

3情感共鸣,深化音乐理解。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共鸣的引导,通过音乐作品的分析、创作背景的讲解、情境的创设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

(四)强化文化传承,推动乡村音乐振兴

1挖掘本土音乐资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乡村音乐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教师应深入挖掘和整理乡村音乐资源,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将本土音乐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化互鉴。教师应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如音乐节、音乐会、音乐展览等,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与互鉴,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3培养音乐人才,助力乡村音乐发展。高校、中小学和乡村应共同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乡村音乐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乡村音乐的创作、表演和传播。同时,他们还可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更多的人,为乡村音乐的普及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结语

高校-中小学-乡村三元联动模式为音乐美育与乡村音乐振兴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通过三者的紧密合作与共同努力,我们不仅能够实现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提升,更能够激发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重要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乡村音乐文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钟佳娟. 乡村振兴战略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建议--以繁峙县笔峰小学为例[D]. 山西:中北大学,2023.

[2]杨琳. 乡村振兴背景下学前音乐教育的价值探索与资源配置——基于文献的考察[J]. 现代交际,2023(5):115-120.

[3]陈绚.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助力乡村振兴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当代音乐,2023(11):32-35.

[4]孙锐. 音乐类院校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影响[J]. 河北画报,2024(3):208-210.

作者简介:谢尧,(1993.6),男,山西广灵,讲师,博士研究生,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乐器演奏与教学/室内乐训练

1.湖北理工学院2021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初学单簧管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 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1xjr01R);

2.黄石市社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音乐院系赋能乡村学校美育浸润的创新实践研究-以湖北理工学院音乐系为例》 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24sk200);

3.湖北理工学院2024年教学研究项目:高校音乐美育浸润中小学的“1+4”模式构建与应用 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C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