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心理健康融入音乐课堂:促进教师与教学共成长的实践探索

谭秀梅
  
星跃媒体号
2024年165期
黑龙江省密山市招生考试院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生活,也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的每一个角落。中小学音乐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情感表达和创造力的重要阵地,其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密不可分。本文旨在通过案例研究探讨如何将心理健康领域的知识巧妙地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目标。

一、案例分析

1.实验教师班级学生现状。实验目标学校第八中学,实验班级五年二班。班级现共有学生37名,其中男生22名,女生15名。由于男女生比例有较大差异,再加上有几个特殊家庭的男生在这个班,导致班级纪律、文明习惯等方面一直不优,尤其在音乐这样的“副科”课堂更是让黎老师头痛,经常因极个别的学生而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其他任课老师也都很苦恼无奈,提到这个班级都纷纷摇头,在全校师生的眼里这是个“差”班,在大家心里形成定式,五年二班的学生是“差”生,再这样的心理暗示下班级越来越差。由于客观原因,四年级时更换了班主任老师,一个和荣誉总是擦肩而过的班级,让新换的班主任老师感觉到无奈。基于此种情况,我指导黎老师形成了调研基本情况报告。

2.问题成因简述。2023年9月我深入学校,指导黎老师开展课堂教学,在“双师”课堂上我有了新的发现!第一天,两个十分“活跃”的身影就闯入了我的视野,张烨、李木涵这两个学生的名字我到如今还牢牢的记得。我记录下了他们的表现:随意接老师的话,走动,总是有意的“骚扰”他人,目的是引起同桌、附近的学生注意,如果谁在课堂上出现了“小失误”他们会十分夸张的捧腹大笑,引导同学们纷纷效仿之,同学们心里已经认同了他们的搞怪,而且引得“玻窗效应”大家大有起哄的趋势。这样的劣势大气候让授课老师头疼、心烦,对他们心里产生定式印象,十分不好。师生之间的心里期许落差,造成了很多学生上课动力不足。基于以上情况我课下与班主任老师了解,知道了这两个孩子情况,一个是父母离异,一个是父母工作忙陪伴孩子时间少。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存在父母关爱不足,缺位等问题,致使他们在于他人交流中出现交流不畅,与同学老师直接关系僵化,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更突出的表象就是学生心里的情绪态度以及认知取向需要引导。

二、解决策略

1.建立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班级是一个大家庭,我指导教师深入班级的第一步是与同学建立起“良师益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在互相关爱中增进彼此的信任。利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传递给学生达到师生情感共鸣,在这样的大环境氛围内彼此融洽,拉近师生关系和心理距离,让学生从心理接受老师。每一个人都希望被尊重,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和成功的需要,根据马斯洛这一理论教师尝试着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

2.谈话谈心走进学生生活。在对待几个特殊学生时被试教师采用了个别心理攻势。首先,黎老师利用聊天方式与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动态和心理状态。随后,找准时间点重点谈心,攻破学生的敌对和封锁的内心世界。在一段时间的交往中,师生彼此走进了对方的内心世界,融入了彼此的生活。健康的生活,健康阳光的心理温暖了学生,改变了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音乐课堂。

3.心理认知体系重构塑造学习心态。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们有情绪,有心理体验,快乐、沮丧、愤怒、不安……特别是一些“特殊孩子”。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指导教师首先是等待和倾听,帮助学生梳理情绪,疏导心理,导正良好的心态,让他们在认知上明确什么是对的,积极的,什么是错的,有害的,怎样才能获得健康的心态。我们从学习的价值取向,到老师、同学态度的成因,每个方面都从自身找问题,都从自己的内心处着手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指导。

4.利用赏识教育启迪心灵寻找自身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在心灵点燃一盏希望的明灯,朝着光的方向前行,走向成功。这是我对教师教学的指导,对学生的期许,也是成功的法宝。我指定教师利用每周固定时间帮助学生找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行为有了规范,自信树立起来,他们转变了,课堂上有了更多积极参与的身影。

5.丰富音乐课堂实践体验,提高心理健康因素。学校中对于音乐课程的设置,既是教学需求也是锻炼学生心理的重要平台,对于实现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课上,我主张被试黎老师要以音乐教学实践为突破口,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中。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或做错事,老师可以帮助解惑和劝导,及时帮助学生脱离困惑,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全面的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质量。

三、成果收获

1. 学生心理健康的显著改善

通过音乐课堂中融入的心理健康元素,学生们学会了利用音乐来表达和释放情感,有效提升了情绪调节能力。音乐作为一种非言语的交流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出口,有助于减少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2. 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教育理念的更新,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心理健康与音乐教育的融合,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不仅加深了对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整合到音乐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校园文化与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施,校园内逐渐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生们更加乐观向上、勇于挑战自我;教师们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师生情感交流加深,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的倾听者和支持者。通过音乐的桥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顺畅和深入,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也得以增强。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融入音乐课堂:促进教师与教学共成长的实践探索”案例研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收获。这些成果不仅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和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全面成长,还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师生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