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与探索

杨丹
  
星跃媒体号
2024年173期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610052

摘要:智能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教育领域发生变革,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已成为共识。随着数字化浪潮深入席卷中,教育数字化战略与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强国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这使得高校中环境设计专业也受到深远影响,其带来了一系列困境与机遇。本文针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在教育方法、教育观念、教学实践上的显著问题,提出传统课程的数字转型、企业VR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多方产教融合平台协同育人三大探索策略与教学实践,以及以实践改革成效进行效果评估,验证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具备前沿性与普遍适用性,并希望能为其他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产教融合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对于我国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教育部指出“发展数字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也是改革所向。” 由此可见,数字化教育转型也正是响应时代需求,人工智能、ChatGPT、数字孪生、元宇宙等产业的大力兴起,因此,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需及时抓住数字化转型需求,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现状及问题,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探索在数字化教育转型背景下教学实践的产教融合,切实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提升数字化技能以应对人才培养与社会数字信息化发展脱节等问题。

随着数字技术与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工具的普及使得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提升了制图效率,数字化平台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VR的广泛应用也使得他们在感受空间时变得具象化,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也意味着专业学生需要及时不断的适应新技术,同时也会造成学生过渡依赖数字工具,缺乏系统性、批判的专业设计能力等情况,这也就需要不仅仅要求在技术层面发生变革,更是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及教育方式、教育资源等多方面根本性变革,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并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成为关键要素。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问题剖析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理念上,往往过于注重课题教学,专业理论、技能、素养课程各自独立规划、独立教学,导致知识体系内知识点冗余,与社会实践应用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教学方法上,多数课程倾向于采用案例分析式、小组实践、实地调研等教学方法,这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的整体理解不够完整,知识点掌握与实际能力转化之间存在鸿沟。更为关键的是,传统教学往往侧重于对原理的简单验证,缺乏对复杂系统的综合设计实践,导致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同时在数字化社会如何切入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成为关键问题。教学实践上,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操作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高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以项目案例实践为主,造成学生注重技术技能训练,缺乏跨学科融合创新思维,教学内容、实践方法存在固化问题,造成学生更注重质化主观判断而忽略量化分析思维、实践能力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教育教学资源不能高效配置,人才培养与社会数字信息化发展脱节,无法将艺术、科学技术、创新融合应用等问题;其次,环境设计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诸如三维信息、数字空间、虚拟仿真等内容,学生只能靠想象感知,难以体验到空间内部材料、构造、工艺与设计、艺的完整融合,对缺少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讲,不仅会感觉枯燥乏味,同时也不能有感同身受的共鸣,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知识掌握的难度。

而在数字化教育转型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则迫切需要更好的适应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因此,在课程四则需要进行课程重构与升级,使他们具备跨学科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从而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高效解决问题,并持续提升个人与专业效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资源、数字工具、协同设计的引导者、促进者;课程内容上,数字化技术也并非简单融入到教育过程中,而是将数字化理念植入教学的任意环节中,让学生作品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将艺术设计知识与数字技术能力的有机融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提高高校专业教学质量。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与效果评估

数字转型:传统课程与数字技术的融合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首要任务则是对专业课程进行数字转型,结合教学管理与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首先则是在校内专业课程的改革,将传统室内空间课程升级调整为数字技能与传统空间的融合再生,如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室内空间设计1》《室内空间设计2》转向为适应数字信息社会发展的《数字空间交互项目设计》与《智慧展陈空间设计》,课程大纲设计上将传统空间设计与智慧化手段、交互性体验融合应用,同时在大二专业基础课增加《人工智能技术导论》课程,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出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我校在经过两轮课程升级与改革后,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学效果的深入分析,发现基于数字化转型的课程取得显著成效,学生们普遍反映,数字技术在课程中的融入使得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学生也能拓展新的领域,如虚拟仿真展厅空间设计、数字空间特效设计、数字孪生城市空间设计等研究方向,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专业自信显著提升。在教学效果方面,通过考核数据得知,本专业学生不仅在理论知识上有所提升,同时也在实践操作与数字技能上明显升维,期末作品设计中,学生的作品呈现出高度创新性以及数字化,这表明将传统课程进行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重构升级:企业VR资源融入课程教学

其次结合我校校级产教融合平台数字空间设计院与校企合作定向人才培养项目,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VR资源融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模式,以新技术、新课程和新项目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学,替换原有的专业实训实践课程,引入一线企业导师分别在大二学期下与大三学期上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工作坊实践1》《工作坊实践1》,同时在寒暑假开展校企“数字空间”人才认证计划,培训合格后获得数字空间设计师初级认证;使学生完成虚拟现实/虚拟仿真与传统教学课程深度融合的项目训练,实现 “娱训相融”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如企业方的VR设备与平台中环境仿真、光照切换模拟、材料质感切换等功能,呈现出一种非物质化、虚拟化、沉浸化的空间感受,学生带上VR眼镜,一套基于多通道视景同步技术和立体显示技术的虚拟展示环境呈现在眼前,所有参与者均可参与并完全沉浸在被立体投影画面包围的虚拟现实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建筑空间环境并进行交互,这解决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空间概念与理解的授课需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限制。在教学效果方面,学生反映,校企合作的形式使得学生能够直接与企业对话,同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大幅度提升。学生在呈现空间设计方案探讨时,潜移默化中将数字化原理与技术与当下前沿的数字景观艺术、智慧展陈空间进行结合,学生的作品呈现则更具有时代性与个性化,解决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与一线市场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

多方协同:构建“校-企-地-研”产教融合平台

除此之外,我校在产教融合上,构建了“校-企-地-研”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校企在教学资源上,双方协同共建基于虚拟仿真的课程教学实践方案,利用企业虚拟仿真平台,在落地校企课程匹配优化后,进行了空间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对资源进行收集与整理,对数字资源的信息管理结构进行可持续性优化,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加强学科数字资源的共享性与传播性,构建了一个集教学、实践、教研一体化的数字化虚拟仿真教学库,同时,依托牵头企业的核心优势,结合院校专业现状与发展需求,前置市场需求与培训方案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引入一线优质企业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校地合作方面,以我校科研基地与地方平台推动环境设计专业在地文化设计转化,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积极以成德绵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创意产业为发展,持续推进龙潭社区、藏羌彝走廊、德阳文博等在地合作,深挖地方数字活化项目、三星堆文化数字叙事项目、成都历史街区文化数字活化项目,推进环境设计专业开展在地文化设计转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地方文化数字创意产业链条上寻求突破;在科研方面,以我校科研中心为核心,开展学生科研赛事、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践活动,以及专业及行业交流考察实践活动,并加强与艺术家、设计师、技术专家的合作,多平台合作举办展览、交流、体验、工作坊等产教活动,使得学生在学生项目、论文协作、专业赛事社会实践上有着明显提升。

通过多方协同产教融合平台,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我专业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平均每年立项大学生创新课题10余项目,论文撰写也有着新的突破,同时专业学生充分利用产教融合资源平台和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开展服务地方经济工作,陆续为地方画院、街道、乡镇等单位提供了数字艺术创意设计支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提供大力支持,形成了良好的示范辐射。

三、结语

本文旨在数字化教育转型的背景下,通过深入剖析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现状与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地的进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升级,使学生具备专业数字竞争力,具备解决当下数字社会下的环境设计问题,通过传统课程的数字转型、企业VR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多方产教融合平台协同育人三大探索策略与教学实践,从学生反馈效果看,数字化教育使得学生数字技能提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间设计课程实践;其次企业的VR资源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自信,在实践作品表现上更加具有前沿性与适用性;通过多方产教平台的搭建,学生的社会实践、学术科研、项目赛事等方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未来,专业教师将持续深入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产教融合实践,致力于培养专业艺术数字叙事技能、设计+思维技能、数字素养技能、环艺设计专业技能、专业实践技能等综合型人才,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的环境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饶晰昕.数字化教育新形态视域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为例[J].上海包装,2024,(06):224-226.

[2] 杨丹.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VR资源应用研究[J].双语教育研究.2023,(35):76,49.

项目来源:四川民办教育协会项目,产教融合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数字空间交互项目设计》课程VR资源应用研究,项目编号:MBXH23YB379

作者介绍:杨丹,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数字空间、艺术科技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