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家书文化教育机制研究
摘要: 通过对家校社协同共育背景下对家书文化的教育属性的分析,提出家书文化教育与家校社协同共育的耦合性,并对如何开展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家书文化教育给出了意见建议。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家书文化;教育机制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标志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规范在法律层面正式实施[1]。2023年《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的,是充分整合多方资源,促进学生生活技能、情感支持和道德教育的全面发展与技能提升。关于家校社三方权责划分及协同机制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探讨的主要议题,但至今未找到有效协同模式,主要表现为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校外活动场所不足,教育载体缺失,教育资源无法有效共享,育人责任边界冲突,有效活动较少。教育理论的归纳需要现实的案例为实践抓手,需要在实践中观察家校社协同互动机理,提炼出适合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普适机制,从而落地应用并推广。
一、家书文化教育与家校社协同共育的耦合性
家书作为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特种档案载体,有以下天然属性适合开展家校社协同共育。在教育内容上,家书具有书法美学、国学、传统文化、史料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多种文化相融合的文化价值,为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德育目的实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语料[3]。在教育场景及家书文化的受众群体上,家书文化教育的开展是链接家庭、社区、学校的天然纽带。在传播模式上,家书以可见可读、可留存、可传播、可展览的载体属性,为学校教育、家庭自媒体传播、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展览及官方媒体的教育推广提供了最佳载体形态。从诸葛亮《诫子书》、《曾国藩家书》、到近代红色家书以及当代家庭家教家风的爱国主义家书,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的家书文化教育的家校社协同共育开展提供了肥沃的教育土壤[4]。家书作为沟模式具有疗愈作用。书信的一对一私密性对话倾诉属性,让写家书、读家书具备了情感交流沟通的无以替代的疗愈价值,这对优化社会极端心态、缓解社会主要矛盾、促进留守问题儿童家校温情沟通、及青少年焦虑症的治疗都起到不可替代的滋养疗愈作用。
二、家校社协同共育模式下开展家书文化教育的对策研究
2.1建议政府协同妇联、文明办、民政、卫健委将基于家书文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建设,并给与系列配套政策。 首先出台组织机制和管理办法,对机构认证及人员资质等进行顶层规范,对相关教育服务标准和评估指标以及工作规范的制定,并负责组织评估考核,将评估结果与相关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警示提升服务主体的服务积极性和专业水平。其次,在资金保障机制上出台相关教育服务的购买办法,或者建立由政府为主体的多元筹资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协同共建方式众筹资金支持家书文化教育项目推进,扩大传统单纯由高校教师基于个人科研经费立项管理的局限性,社区和偏远农村可给与一定试点政策倾斜,保证教育资源供给平衡。
2.2学校发挥其教育主阵地优势及教学服务的创新者、生产者、教学质量的监管者角色,主动牵头联动社区及社会相关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提供家书文化教育服务。
各地大中小学学校负责家书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教材资源建设。比如:家书中的家风与家训、红色家书、家书中的历史与文化,家书中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等系列课程。在校内开展家书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开展基于家书的阅读指导、写作训练、情景模拟、家书朗诵的活动。联动家长,社会公共文化部门、妇联、公工委、社区等共同开展基于书信文化的亲子课堂、家书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活动、家书中的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教育、家书中的家风与家训等系列系列活动,联结地方关工委五老力量,走进校园,进行家书中的故事宣讲,同时号召五老搜集家书,反哺学校。培育家书文化教育服务讲师团,面向社会等相关同行组织进行家书文化教育义务宣讲,广泛联结家校社多方主体协同共育。号召家长与孩子之间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充分利用家书文化内涵挖掘做服务内容支撑,促进家校合作及基于家书文化的全链条育人实践。
2.3图书馆、博物馆和艺术馆等公共文化部门开展面向家书文化传承的系列公益活动。
博物馆可结合方志馆挖掘地方名人和地方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名人书信,通过书信的展陈讲述书信背后的家国故事,传播地方历史文化。图书馆可将家书主题融入阅读推广活动中,开展读家书、集家书、写家书、家书中的故事、家书文化等系列活动。艺术馆开展家书诵读、家书故事展演等系列活动,将家书文化从纸质书信映射到现实场景。在以上文化活动多线程推动过程中,动态跟踪并及时探讨多个部门协同开展互动的融合举措。
2.4充分利用社区家风馆的场所优势开展家书系列主题活动。
利用家风馆展家书、集家书、评家书的活动,增加家书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提高社区居民对家书文化的认知。聘请领域专家开展书信中的家庭家教家风系列宣讲活动,传承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教育。利用书信的书写倾诉疗愈作用,建立基于书信的沟通机制,聘请专业公益心理咨询师基于书信材料,解决家庭纠纷及问题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基于红色家书的党风廉政教育系列主题活动。以上活动设计及专家聘请皆可借助学校专家资源。
2.5家校社协同共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家校社育人服务平台。
家书数字化平台是家书文化搜集和展示的数字化平台,既为后续家书文化价值挖掘积累第一手算力数据,也是多方联动的有效抓手。既可以兼容农村贫困偏远山区的育人需求,又可针对教育智慧大数据提供平台分析及预测推送服务,同时还可借助平台培养选拔专业家书文化人才,通过分类分级考核认证为后续家书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池。
三、结论
通过对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的探讨,引出以家书文化教育为切口践行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讨论。通过对家书文化的天然属性与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高度适配性的分析,对家校社协同共育模式下家书文化教育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归纳研究,以期为未来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l, 2021-10-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l, 2023-01-17.
[3]崔志胜. 中国传统家书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探析 [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0, 6 (02): 138-145.
[4]余海超,韦冬雪. 论家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J]. 广西社会科学, 2017, (09): 228-231.
课题:本课题为共青团省委2024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课题“家风文化传承视角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课题号:2024jqy-32)和吉林省教育厅2024年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东北地区民间家书研究及其特色馆藏建设” 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