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教育思考
摘要: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关怀下,新疆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内地高校面向新疆地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如何引导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积极融入校园、促进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广大内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分析新时代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现状,提出开展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大学生校园融入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问题;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特别是民族发展史,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自中华民族觉醒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体现出结构上的政治性、内容上的多元一体性和发展上的继承性特点。【1】 新疆地区历来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相对于其他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意识形态、民族意识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因此,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在心理、生活习惯和学业上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更是具有特殊性。其普遍性是指新入学的大学生在适应大学全新环境的过程中表现的具有共性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其特殊性是指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在各民族学生互嵌式学习、生活环境下在族际交往、文化适应等方面表现出的思想特征。
笔者本次对华北、华中及华南地区22所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规模较大的高校中的540名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走访调研,围绕家庭背景、校园融入状况、文化认同现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等方面展开了详细调研并对开展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融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作了分析和总结。
一、校园融入现状
内地高校中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占比普遍相对较低,因此绝大多数高校在本科及以上层面会采取插班式教育管理模式,即不单独设立“民族班”并实行混和住宿,在此背景下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除了需要适应基本学习生活环境外,还需要积极融入多民族生活学习环境,处理好与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校园融入现状。
(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现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展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主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推进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校园融入进度的思想基础。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正确认识才能主动积极融入多民族校园环境,能与各民族学生开展广泛交往交流交融。80%的受访者表示,在大学阶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主要来自网络新闻媒介、校园宣传等。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类信息不断更新不断叠加,开放式环境下生活的大学生群体对不同类别信息的关注程度有所不同,相比之下娱乐类、科技类信息成为他们主要关注对象。另一组数据中则有50%的受访新者表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相对较为模糊,超过60%的受访学生不会主动关注相关新闻或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当中依然存在部分错误的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它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加强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部分学生认为本民族文化独立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与本民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等。
(二)族际交往现状
族际交往现状能直接反映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校园融入程度,族际交往越深就会越快融入校园,反之亦然。新疆地缘广袤、民族成份多样,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在多民族环境当中,他们在内地求学同样处在多民族环境当中,但二者有着不同特征。前者当中的族际交往是在地域共性基础上所形成的,在同一地区长期一起生活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会不断加深,会在意识形态、生活习惯等方面形成多种共性。而后者则不然,因地域和人文环境不同,自然会缺少彼此间认识和了解,若不正确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不仅无法促进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校园融入进度,反而会滋生出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新问题、新挑战。
从另一方面来讲,民族心理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校园族际交往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应,它通过社会文化、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来表现一个民族的兴趣、爱好、传统、气质等特征。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远离家乡,远离原有的文化氛围,在适应新的多民族环境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和生活氛围的渴望程度会不断增强,他们将通过寻找并加入以本民族为主的社交圈子来满族民族心理需求。另一组数据中得知,98.7%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跟不同民族同学交往,同时他们又表示更愿意与本民族同学交往。
(三)身份定位现状
过去一段时间,部分内地高校考虑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和生活方面所面临的客观困难,在学业和生活等方面实行特殊帮扶,这种现象逐渐变成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标签”,学生自我特殊化现象较为普遍。近年来,新疆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内地学生和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学业基础差距日趋缩小。为了提高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各内地高校开始逐步取消各类“特殊优免政策”。
对于身份定位问题,77%的受访者希望以普通学生的身份融入校园,不应该自我特殊化,“特殊标签”对自己的学业、成长以及校园融入产生不利影响。从中不难看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份定位有了积极的转变。
二、校园融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通过分析调研数据不难发现,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对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工作的重大安排部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不足,错误认识依然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部分学生甚至对此持“事不关己”的消极态度,不愿意主动关注相关时政新闻、学习党的民族理论。部分学生受互联网上历史虚无主义、狭隘民族主义舆论导向的影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出现偏差。
(二)学生族际交往不够积极广泛
近年来,各内地高校积极响应七部门“关于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意见”精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了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主题校园活动、专题学习、社会实践等,为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多种平台。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族与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够积极,社交范围经常局限于单一民族社交圈内,族际社交不够广泛。
(三)相关工作机制存在不完善
经过走访多所内地高校、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团队交流发现,内地高校在开展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融入教育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模式为网络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教育、走访谈话等三大部分。以上三种模式在实行过程中均存在以下问题:
线上宣传不够灵活。大多数内地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校园融入相关宣传,而内容多以纯理论为主,契合青年大学生性格和兴趣特点的内容比较少见,这也导致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较少关注线上宣传内容。
第二课堂学习量不足。因学生上课时间不集中,第二课堂的时间安排成为难题,难以组织、难以排课等问题较为突显,这也直接导致第二课堂学习量出现不足。
主题活动内容单一。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大多数高校所举办的主题活动常以文艺类活动为主。而从长远来看,过于单一的活动形式所带来的教育意义将不够深刻,引导作用不够充分,对各民族学生的吸引力会出现淡化。
三、对策分析
内地高校培养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教育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是党中央交给各内地高校的崇高使命。因此各内地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指示精神,探索内容更为丰富、内涵更为深刻、育人效果更为显著的工作模式,引导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快速、全面融入校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学生内心深处。
(一)要做好基础性工作
融入教育具有长期性,任务和目标要明确,更是要有一套完整且系统性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因此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尤为重要。
要通过科学方式全方位了解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当中所存在的错误的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误区,分析其来源和对学生校园融入程度的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引导学生端正认识,防止错误思想的延续和向其他学生蔓延。
利用假期走访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实地调研学生家庭及成长环境,与家长深入交流,成为知心良友,充分发挥家长引领作用,让家长共同参与融入教育实践当中。
融入教育全过程中,思政工作者起关键引领作用,因此思政工作者不仅要熟悉工作内容,更是要具备充分的理论水平和理论教学资质,对民族政策要有充分了解,要有能力让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用的党的民族理论知识武装头脑。
要广泛走访,发现自身问题,不断学习兄弟院校在铸牢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先进做法,将其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工作体系。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优势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网络思政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开展融入教育十分有必要。因此不仅要会如何利用,更是要在其内容、深度、广度和接受度方面下大功夫,使宣传工作更加有效。
内地高校应当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传递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知识,更是要以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为出发点,在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话题中巧妙植入与民族团结、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展融入教育。
在平台的搭建和运营过程中要为各族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予以充分信任,鼓励他们不断创新、共同成长,尽可能的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其中,以此促进各族学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传递党的好声音,广泛宣传校内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为各族学生展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面貌。
(三)丰富课外活动内容及蕴含
课外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放松身心,更是能够让学生感受校园大家庭的温暖,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际范围。因此,要广泛开展各类内容丰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引导各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进步。
不断开展弘扬正确历史文化观的主题活动。教育引导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对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现阶段,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认同感不强,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因此要充分发挥各族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同时,要组织参观历史和文化遗迹、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有魅力和深刻内涵,在文化熏陶中提高人文素养,不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让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当中。部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远离家乡来到内地求学,常常将自己视为该地的“外来客”,不关心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要多组织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与本地学生携手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为当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增强公民意识,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通过学业帮扶加深交流。学习是大学生首要任务,在学习场所各民族学生相处时间久、相处更为紧密,因此内地高校要鼓励各族学生之间在学业上相互帮扶,营造各族学生共同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在学习过程中加深交流,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融入教育对铸牢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直接影响,关系到民族团结和校园安全稳定,更是一向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中系统工程,因此内地高校做好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校园融入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大学是不同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场所,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最为活跃、价值观正在成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正确的思想引领尤为重要。内地高校不仅要培养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要为社会输送政治上合格、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人才。而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在于不断探索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新思路、新模式,引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汪琦, 李秀娟.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以在湖高校大学生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23 (05).